|
|
|
|
|
|
| 什么是幸福? |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当底层社会的人为生计痛苦奔波的时候,上层社会的人则在为生活的厌倦而苦苦地打持久战。
人间到底有没有幸福?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在叔本华眼里,只有当人忘记眼前的一切而陶醉在音乐之中的那一瞬间是幸福的。他认为幸福是转瞬即逝的。
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记者问范伟什么是幸福,范伟回答:
“我们两个人都饿,他有一个馒头吃我没有,他比我幸福。我们两个都憋着要拉屎,他有个茅坑蹲着我没有,他比我幸福。”
幸福在某种意义上讲的确是相对的。在经济学里为了研究人的行为,引用了效用函数(utility)。凡理性的人在行为上都是在现有的时间和金钱等条件下最大成度地提高自己的utility。这个utility说白了就是人的满意度或说幸福度,它是可以被量化的。不过这种量化只能是相对的(ordinal)而非绝对的(cardinal),也就是说在比较中才有意义。
有句话这么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但这句话也可以翻过来讲:“人比人得活着,货比货得留着。” 幸福虽是比较的结果,但比较也是有方向的,而这个方向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本质。
人是灵魂体的组合体。一个人的幸福则由灵魂体的满足度来决定。肉体是最直接也是最先应该得到满足的。其次是精神(魂)的需要。肉体的需要应该是有限的,而精神的需要似乎是无限的。正是人的欲壑难填够筑了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论。
肉体和精神的需要不难理解,但最终决定人是否幸福的层面乃是灵性。什么是灵性?灵性是超越肉体和精神的东西。是人的宗教属性,是人类认识宇宙至上者(上帝)和沟通宇宙至上者的能力和需要。灵性的满足就是把自己融入到至上者之中的一种彻底的归属感。
幸福的感觉是在体、魂、灵里一层高过一层的。当灵性得到满足后,即使没有精神上(如爱情,亲情等)和肉体上的满足,这个人感觉也是幸福的。
对每个人来说知道幸福的含义同能不能得到幸福似乎是两回事。幸福的确是需要人付出努力去追求的。关键是这种付出和努力是不是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回报,似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