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江邊上的博客  
一直走在江邊上  
https://blog.creaders.net/u/15739/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江邊上
註冊日期: 2018-10-25
訪問總量: 108,876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熬過異地戀,我們就結婚吧
· 今日世界的種種危機,實質都是思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3月你好:願你心懷滾燙,不負大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歷史】
· 文革到底毀了多少字畫?
· “你為什麼要反對元首?”“畢竟
· 禁書《第二次握手》
· 李偉東:美國在“六四”後的重大
· 高爾基,是什麼樣的人?
· 毛澤東與江青“四個合不來”
【隨筆】
· 熬過異地戀,我們就結婚吧
· 今日世界的種種危機,實質都是思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為什麼中國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 3月你好:願你心懷滾燙,不負大
· 蒙克頓汽車旅館的跛腳女招待
· 哈佛醫學院:每25個人有一個人毫
· “中國式寬容”的本質,說白了就
存檔目錄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6/01/2020 - 06/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10/01/2018 - 10/31/2018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中國1000萬失獨老人之殤: 孩子走後,我好希望世上有“鬼”
   

在埋葬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埋葬了我們自己。”

作為笛兒的媽媽,我死了,可是作為一個失獨者,我還活着,無可奈何地活着,絕望地活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一家三口四世同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對於有一類不幸群體來說,他們有着同一個不願提起的話題:孩子。

2008年5月末的一天,笛兒媽媽接到了一個漂洋過海而來的噩耗,她年僅25歲的女兒,在美國因車禍去世了。

我們經歷了那麼多,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被這些打倒。這次不行了,徹底失敗了,一點希望都沒有。”

11年過去了,為了逃離出女兒的陰影,二人離開了原來的城市,開始與世隔絕的生活。

在國內,像笛兒媽媽這樣的失獨者,還有很多,他們是一個正在被歷史遺忘的群體。

1、半塊饅頭的溫度

什麼時候會想起兒子?82歲的潘妙良停頓了數秒,“想他是不分時候的。”12年了,圍繞兒子潘小宏的一切,一直是這個家庭避免談起的話題。2007年2月13日,是潘小宏因心臟病去世的日子。那天,在準備結婚的新房吃完早飯後不久,小宏給媽媽發了一條短信,說自己心臟不舒服。死神來的悄無聲息又刻骨銘心,等到潘教授趕到醫院時,兒子已經不行了。

潘教授把兒子發的最後那條短信,轉發到了自己的手機裡,一直帶在身邊。

現如今,他的手機總是開着,卻再也接不到兒子的電話了。潘妙良老先生是清華的教授,當年為響應計劃生育政策,潘教授和愛人34歲結婚,35歲才有孩子。而當他到了70歲高齡,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孩子卻因為心臟病離開了人世。

在潘教授家裡的餐桌上,還保留着兒子去世那天吃剩下的半塊饅頭。在潘教授看來,這半塊饅頭,是他對兒子的最後念想。在保鮮膜上貼着一張黃色的貼紙:

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的最後一塊饅頭 ”。

孩子去世後,潘老師曾跑過好幾家養老院,想給自己和老伴的晚年找個地方安置,可所有的養老院都將他們拒之門外。按照規定,養老院接收老人需要子女簽字,可潘小宏是永遠不可能為他們簽字了,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替他們負這個責任了。兒子在世時,是一位醫生,潘教授的頸椎腰病都是兒子治好的。現在,潘教授的身體好了起來,兒子卻永遠的離開了他們。潘教授坦言,自己已不再懼怕死亡,還希望有了病之後能早點去和兒子團聚:

要走說話就走,這對我們來說最好了。”

2、寺廟裡的失獨者

在江蘇省鎮江市,大聖寺,坐落於古老的京杭大運河西岸。河水從2500年前潺潺流來,一次又一次的沖刷着寺旁堤岸,卻沖不走寺廟裡失獨者沉默的背影。

在這座寺廟中,除了一些僧侶,和前來上香祈福的遊客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世態炎涼”(網名),來自鎮江附近的農村,在失去獨子後不久,她便成為了這個寺院裡的居士。擁有農村戶口的她,丈夫曾是一位教師,在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她還想再要一個孩子。但偏偏趕上計劃生育執行最嚴厲的那幾年,她兩次懷孕,兩次都被強制墮胎,其中一個懷孕到八個月,最後還是被引產了。

一次又一次讓人無法忍受的痛苦之後,她徹底打消了再要一個孩子的念頭,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唯一的兒子身上。可是老天卻獨獨沒有放過這個農村婦女,喪子之痛又一次降臨在她身上。魯迅先生曾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她的兒子,在成年後的一次交通事故中,意外身亡。兒子離開後,因忍受不了村里人對她這個“絕戶”的指指點點,她一個人背上行李,四處流浪。

上海、青島、山東都有她的足跡,最終寺廟裡的師父收留了她,

將她留了下來。她有好幾個本子,寫的滿滿都是給去世兒子的話。其中一篇她寫道:

遠德,兒子,今天是2010年的除夕之夜,原本是全家團圓、合家歡樂的好日子,可現在的我卻登上了去杭州的車,選擇了漂泊逃避。

遠德,兒子,我知道你們也難受,可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也許我們都背着痛苦在哭泣,兒子,你說我們怎麼辦……

為了能和兒子在另一個世界再次相聚,她已經給自己買好了一塊墓地,為自己的後事做好了一切準備。在每一個日記的最後,她都會寫這麼一句:

兒子,你要等我,奈何橋邊等我,我一定會來的。你等我時,我最開心,因為我相信,我會跟你戰勝天。天堂那邊沒有痛苦,我們母子會在那裡相會。

3、生死契闊,地久天長

最近,《地久天長》正在熱映。這部電影用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家庭,在失去唯一的兒子後,三十年生活的浮浮沉沉。影片主人公,王耀軍和麗雲,是上世紀80到90年代的失獨群體的一個縮影。

他們在經歷了一次墮胎引產後,唯一的兒子,聽話懂事,卻也因在水庫玩耍,不幸溺水身亡。二人從此背井離鄉去往南方,逃離了所有熟悉的生活環境,在一個陌生的海邊城市,安頓了下來。直到多年後,容顏已老的他們,再次回到故土,面對歲月流逝,他們最終選擇釋懷和解,讓生命坦蕩向前。

這不是中國導演第一次將鏡頭對準失獨群體,卻是第一次詳細記錄他們內心深處最細膩的情緒。

在時代洪流中,像王耀軍這樣不幸的家庭,還有千千萬萬個。

早在2010年,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鑑》

數據顯示,我國失獨家庭已超過了100萬,並且,還在以每年新增7.6萬的速度增長着。這顯然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在這數目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孤苦無依的個體。他們和王耀軍一樣,失獨徹底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使他們的餘生,都活在無盡的悲涼中無處可依;他們和王耀軍又不一樣,影片的最後,王耀軍的養子回來尋找養父養母,

可現實生活中,許多失獨者從此支離破碎,

生死契闊,再無地久天長之說。

 2015年7月19日,杭州新塘家園東區,有一對老夫妻,在女兒百天祭日的這天,夫妻雙雙選擇自殺。58歲的丈夫從12層高樓跳下,摔在花園裡,而53歲妻子在家中吃藥自殺。

據鄰居回憶,他們唯一的女兒在上大學時因白血病去世。在孩子離開後,鄰居總會看到他盤腿坐在花園的石頭上,呆呆傻傻的樣子,也不說話,就一個人哭。

4、被遺忘的1000萬

失獨者,是我國特有的一個社會群體,他們是計劃生育背景下

一道抹不去的陰影。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新增“失獨者”約7.6萬個。截至2012年,全國“失獨者”至少有1000萬個。這也就意味着,在中國保守估計:會有1000萬個家庭陷入“獨自淒涼無人管”的境況之中。

失獨老人的晚年養老,面臨着比普通老人更多的問題。一方面,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失獨老人面臨無人養老的困境,這一情況在經濟不發達的農村更為普遍。老人一旦“失獨”,將直接面臨生存困境,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情況並不罕見。

湖南永州東安縣花橋鎮有一位老人,名叫梁富生,今年已經92歲了,他的一對兒女不到三歲便已夭折,妻子也在他38歲那年因病去世離開了他。受傳統觀念影響,他不願去養老院,他給自己在山坡上修了一個墳墓,每天就住在墳墓里,自己埋葬自己。

另一方面,養老院養老也存在障礙。一般情況下,養老院接收老年人需要子女簽字,對於很多失獨老人來說,他們根本沒有“簽字人”。養老院出於規避風險的顧慮,不願接收失獨老人,造成他們養老無門的困境。

同時,大多數老人是沒有足夠退休金的,即使部分養老院願意收留,他們也負擔不起不菲的費用。在家庭養老和養老院都行不通的情況下,一部分失獨老人開始了自救之路,他們選擇把孩子留在靈魂里,

然後抱團取暖。

許多失獨者會自發組織起來,建立一個QQ群,失獨者們每天在群里相互慰藉、相互依靠,也會時不時地相約一起去旅遊。也許只有這種相聚,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短暫的平等和安慰。

2006年12月28日,馮立柱的獨子大偉因交通意外去世。他和老伴在幾年中都無法從悲傷中走出。直到兒子生前的朋友,把這個失獨家庭從絕望邊緣拉了回來。

2016年6月,馮立柱成立了衡水特殊家庭互助關愛協會。“大家把我從痛苦泥潭中攙扶起來,我有責任和擔當去幫助還沒有走出來的同命人。”

2013年,在失獨老人的呼聲下,有關部門對家庭扶助金的標準作出了修改。同時,他們也明確表示:失獨家庭中的老人將依據三無老人的標準由國家進行供養。對此,有記者在公開報道中所查到的數據是:2013年,全國領取特別扶助金的特扶對象共67.1萬人,其中獨生子女死亡的特扶對象40.7萬人。然而這份數字,在近1000萬的龐大失獨人群面前,仍舊只是杯水車薪。

5失獨群體

2016年,二胎政策正式放開,大多80/90後,身為獨生子女一代,已經成為了一個在特殊時代出現的特殊人群。也許再過幾年,隨着獨生子女出現的“失獨群體”,會像海面上一個又一個浪花一樣,這個名詞也會被悄無聲息的遺忘掉。

我們生如蜉蝣,最怕的莫過於擁有後再失去。而最困難的也莫過於摧毀後再重建。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