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论】面对险山恶水 中国继续走忍者无敌之路
阮宗泽:在国际舆论场上保持定力和微笑
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9-01-29 07:50:19 来源:环球时报
(文/ 阮宗泽) 今年1月,笔者参加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瑞辛纳对话会,会议主题为“重构国际秩序”,聚焦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会议上,中国成为主要话题,有发言者干脆把中国比喻为“房间里的一头大象”,讨论中不断听到中国如何如何的感叹。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到英国访学,第一次走出国门,得以从国外看中国、借由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但那时关于中国的消息十分稀缺,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说,它还是一个无关他们生活痛痒的遥远国度。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纷繁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已从边缘进入中心,变成一个极具流量的焦点。如今关于国际问题的会议、论坛比比皆是,但不讨论中国都不好意思叫国际会议,没有中国学者参加更不好意思叫国际会议。 当然,在谈及中国时常有误解或偏见,视中国为“挑战者”不乏其人,中国“躺枪”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今后也许还会愈加频繁。 和平发展是成功密码 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人类发展事业最成功的故事。十多亿人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历史上前所未有。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GDP首次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预计中国2023年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意味着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这一关正是不少经济体头破血流甚至折戟沉沙的天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探索出一条大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共生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挺身而出,没有抱怨,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在危机面前,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与国际社会共进退。 当下,西方不少国家民粹嚣张、一地鸡毛,面对中国的持续崛起或许五味杂陈。对于它们复杂纠结的心态,我近来在参加一些国际会议或讨论时深有所感。但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们缺乏反思和自省,而是向外寻找替罪羊,比如有人称“非市场经济模式的成功”为挑战,话里话外,意图昭然。 或许正因如此,站在聚光灯下的中国将被更严苛、更挑剔的目光审视与打量。有一种通俗的说法是,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后,现在要应对“挨骂”了。 国际关系的江湖,派系林立,恩怨沉浮。有些人总是对中国的制度抱有偏见,不愿摘下有色眼镜看中国,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成就惊人,另一方面却不愿承认这是中国制度的成功,反而屡屡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视为“威胁”。有人热衷将中美关系置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放大镜下,渲染“注定一战”的宿命。 世界面临百年大变局,进入了一个“未知的水域”,不确定因素增多,气候变化、地区冲突、难民问题,地缘政治交织。世界经济的脆弱景象不容忽视,其放缓的曲线比预想的要陡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8年的3.7%下调至2019年的3.5%。 此时最需要的是和衷共济、化险为夷,为所有国家的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机遇与环境。没有人可以成为一座孤岛。 有定力的大国心态 中国的崛起必定要经历各种坎坷,舆论场上的风霜刀剑、沟沟坎坎无法回避,对此,需要客观分析,调整好心态,轻装前进。我们有理由在国际舆论场中保持自信的微笑,中国将笑到最后。 首先,坚定信念、充满信心。 中国的成功是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在国际上实力圈粉。中国致力于彻底解决所有14亿人吃饭穿衣上学就医等基本的民生问题,在消除贫困的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而且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享有和平与安宁,没有战乱。这是与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脉相承的,是推动人类发展事业的卓越努力。 不仅如此,与历史上其他大国靠战争崛起不同,中国的崛起靠的就是和平发展。当一些大国穷兵黩武时,中国在聚精会神搞建设;当有的国家在筑墙时,中国在修桥。可以说,中国越强大世界将越和平、中国越发展世界将越繁荣。 其次,大气而非“玻璃心”。 由于近代的不幸遭遇,我们难免有些悲情,有些敏感,特别是当一些过去的加害国还居高临下、对我们指手画脚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追古惜今,感叹民族命运的多舛。而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更要着眼未来,开辟新境界。 中国的崛起,必须内心要强大。其实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质疑之声。中国既庞大又复杂,外部看中国容易落入“盲人摸象”的歧途,我们对外界的评判需要区分,有的是因为反对而反对,有的是因为确实缺乏了解。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舆论场的研讨、辩论,提供中国的看法与视角,创造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环境。比如作为中国学者,我们有责任向外部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提供一个可信可亲的中国叙事。 第三,预期管理,谦虚谨慎。 中国的崛起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必期待一路鸟语花香。在国际舆论场中,既有刺耳的声音,也有客观公正的评论,有喧嚣的少数,也有“沉默的多数”。一些人墨守意识形态偏见,以“零和”和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的崛起,代表不了国际社会。 中国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只能由中国来定义。无论崛起之路如何颠簸,我们都不会固步自封,而是更宏大地开放,更深刻地变革,更加谦虚谨慎,这样才会造就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 常言道,船到江心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国的崛起或许将比以往其他大国崛起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然而机遇仍然可期。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环球时报》,观察者网获作者授权转载)
于品海: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得认清现实
于品海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理事会主席 2019-01-29 07:38:07 来源:观察者网
【翻译/ 观察者网 余朦】
去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达成停止加征新关税的共识,许多人就此推测两国之间的贸易战很快就会结束。尽管这种看法过于乐观,但反过来说,担忧全球经济因中美关系破裂而崩溃的看法也不正确。 毫无疑问,未来双边关系将频繁地“小打小闹”,例如去年12月初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被拘押事件。但尽管中美之间存在经济竞争和政治分歧,只要美国在以下三大问题上认清现实,便不太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首先,美国政策制定者需要接受一个“新常态”,即中国是全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GDP最高的国家。正如美国是20世纪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也将成为21世纪的头号经济体。但即使如此,在任何情况下,美国仍将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强国。 其次,美国必须承认,有必要在国内进行结构性经济改革——就像中国40年前所做的那样,尽管改革的重点和轨迹截然不同。美国不应将其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于其它国家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而应考虑解决其自身不可持续的经济政策、不断衰减的工业产能,以及基础设施、教育和培训方面投资不足的问题。 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继续专注于取悦华尔街、大企业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那么美国的经济表现将受到严重影响,贫富差距将继续扩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也会频繁露头。美国精英不能对当下刺耳的警报充耳不闻,他们上一次这样做导致次贷泡沫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 最后,美国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缘政治观念和意图——在这一领域,错误的评估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冲突。例如,尽管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出发,西方预测中国的经济实力必将使其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大国,但从中国的历史出发却会得出另一番结论。 特朗普在故宫,图片来源:中新网 中国即使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也从未激进地扩张疆域。因为中国历代皇帝都信奉一个重要的经典教义——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认为,企图统治世界总会导致国家毁灭,并给人民带来灾难。 此外,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列强的蹂躏,不愿踏上这条老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近年来尽管国防实力增强,但一直避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 许多大国领导人似乎认为军事力量和战略胁迫是衡量竞争力和保障安全的最佳方式。然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建立在武力或恃强凌弱基础上的军事政治主导权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中国想要的是一个公平开放的全球体系,既允许所有国家平等参与,又利于经济合作。中国希望继续增进民生福祉,并且认为只有各国经济都取得成功,世界和平才能得到最好的维护。当然,作为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自身也会从和平中获益匪浅。 但中国领导人在保持经济增长方面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尽管国内企业在某些传统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在许多其他领域也有极大的增长潜力,但在医疗用品等尖端领域依然严重依赖西方进口。去年,美国因中兴通讯公司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律,禁止美国企业对其出售先进的半导体芯片,使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短板暴露无遗。 此外,中国在应对社会老龄化负担的同时,还必须为全球最大的劳动人口——其中包括每年800万大学毕业生——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 在这个充满考验的时代,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孰优孰劣的意识形态之争对谁都没有好处。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需要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帮助世界朝新的多极化国际秩序和平过渡。只有通过共同管理与合作,两国才能最有效地应对前方必然出现的挑战。 这意味着美国需要认清一个道理——试图在经济上击败或遏制中国,并不能解决其国内的问题。面对现实并适应中国的崛起,将更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青年观察者 余朦译自《世界报业辛迪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