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小城福希滕贝格,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那是小镇的市政厅。熟悉当地历史的人会告诉游客,这里也是苏菲·绍尔的出生地,出生于1921年的她是当时的市长罗伯特·绍尔的女儿,这里曾是她的家。 如果苏菲像普通德国人那样去生活 苏菲·绍尔 ,只要能捱过战争,她应该能有一个不错的未来。战争结束时,她应该是24岁。
可是,她没能看到黎明,1943年2月22日,她死在断头台上。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苏菲的情况更糟糕,人民法庭判决她犯有叛国罪,因为她反对元首,当时德国的黎叔,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和她一起被送上断头台的,还有她的哥哥汉斯,以及克里斯托夫·普罗布斯特,他们都是德国反抗组织“白玫瑰”的成员。 苏菲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第四,她的童年无忧无虑。 上中学后,苏菲和她的同学们一道,加入了当时德国唯一的女性青年组织“德国少女联盟”。她起初十分积极,但是很快态度就转向批判,她觉得她在组织中被灌输的东西值得质疑。 苏菲对神学和哲学发生兴趣,认为人的基本尊严应当受到尊重,这使得她的世界观开始转变,对纳粹的意识形态产生了自觉的抵触。 苏菲学习本来很好,但是,她的中学却险些没毕业,因为她对学校里那些几乎成为纳粹宣传教化的课程很反感,有些课上得十分勉强。 中学毕业后,因为喜欢孩子,她选择了做幼儿教师。她这样做是为了逃避参加国家劳役团,因为这是进入大学的必要条件。然而情况并非像她想象的那样简单。1941年春,她不得已在布隆伯格参加了半年的战时辅助工作。 这段时间的半军事化管理和劳动使苏菲更加努力地思考政治形势,她觉得自己必须进行消极的抵抗。 1942年春,苏菲如愿进入慕尼黑大学,主修生物学和哲学。她的哥哥汉斯·绍尔也在慕尼黑大学,是医学院的学生。通过汉斯,苏菲结识了很多朋友。 这些人的政治观点相同,其实,最初他们并非是为了讨论政治,而是因为在文艺、哲学、神学上的共同爱好聚集在一起。他们的活动丰富多彩,经常一起爬山、滑雪、听音乐会、观看戏剧表演,等等。 当年暑假,苏菲在乌尔姆的一家冶金厂做战时服务工作。此时,她的父亲因为发表了对希特勒不满的观点而被投入监狱,因为他曾对一名下属雇员说过几句话,而这个情况被人告密了。 此时,汉斯和他的几个朋友参加了反对希特勒的组织“白玫瑰”,从事地下反抗运动,主要活动是写作和散发反纳粹、反战的秘密传单。 汉斯起初不想让苏菲参加,一直对她隐瞒。但是,苏菲最终还是知道了他们的事情。加入组织后,苏菲明显发挥了作用,因为身为年轻女性,她很少被党卫队检查。 不幸,1943年2月18日,当苏菲在慕尼黑大学校园散发“白玫瑰”的第六份传单时,遭到盖世太保逮捕。 2月22日,被人民法庭判处死刑,数小时后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监狱的断头台上被斩首。 与大清的谭嗣同不同,苏菲不是自愿被捕,但是,她被捕后所说的话,和谭嗣同当年的话有着相同的含义。 慕尼黑大学主楼中庭,1943年2月18日,苏菲和汉斯在此被捕
审判她的是纳粹的人民法庭,但是,苏菲这个人民中的一份子并没有多少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在法官罗兰·弗莱斯勒面前,她被记录下不多的陈词: “毕竟,有人要开这个头,因为我们所写的和所说的,也被许多人所认同,但是他们不敢像我们这样表达出来。” 苏菲的这番话,说到了黎叔的心坎里,他知道,想像苏菲这样发出反对声音的人很多。但是,黎叔也知道,“他生气的后果”将会将这种声音窒息,只要各个窒息,至少表面上看,好像苏菲等人的行为只是个别人的大逆不道。 人民法庭的行动很迅速,在判决作出来几小时后,苏菲和她的哥哥汉斯、朋友克里斯托夫就在断头台上被砍掉了头颅。 德国的枪械是出了名的好,为什么不用枪决的方式,而用断头台这种形式?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样更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另外,断头台更能突出和放大“罪行”:被处死者罪行严重,理当被处以极刑。 行刑时,22岁的苏菲显得十分镇定,在上断头台前,她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当没有人愿意为了正直的动机而牺牲自己的时候,我们怎敢期望正义占据上风?在这样阳光灿烂的天气里,我要走了。如果千万人能记得我们的牺牲而觉醒并有所作为,我的生命又何足惜?” 当刽子手约翰·里希哈特放下铡刀时,苏菲的生命定格在22岁,此时距离纳粹覆灭仅剩两年的时间。 苏菲试图散发的第六份传单并没有消失,在她死后,副本被通过斯堪的纳维亚秘密带到了英国,被盟军用来作为宣传,改名为“慕尼黑学生宣言”。 历史学者认为,“白玫瑰”遗产的意义在于,它宣示了人们在暴力压制之下的自觉的抵制和反抗。 美国剧作家莉莲·加勒特曾说:“这可能是我能想到的二十世纪最惊人的抵抗,五个年轻人,在虎狼威胁之下,要做到这些真的需要很大勇气,这点是我很感震惊的。我知道世界比他们在的时候更好,可我不知道为什么。” 德国,一个哲学、艺术和科学底蕴深厚的国家,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闪耀着光彩。你觉得哪些人是德国的骄傲呢?巴赫,歌德,俾斯麦,还是勃兰特,爱因斯坦? 苏菲、汉斯和克里斯托夫的墓,位于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监狱旁边
2003年,ZDF广播电视台邀请德国人评选有史以来十个最重要的德国人,参加投票的人们给予了苏菲和她的哥哥汉斯以极高的评价,他们超过了上面这几位你所敬仰或崇拜的德国人杰。2005年2月,电影《苏菲·绍尔:最后的日子》上映,在欧洲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多项大奖。 诚如莉莲·加勒特所说,当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在1945年垮台的时候,人们庆贺的不仅仅是正义和盟军的胜利,也是苏菲和她的“白玫瑰”朋友们夙愿的实现。人们为什么敬仰苏菲?因为她是在人们被囚禁于封闭如铁桶的房间时,用生命在墙壁上凿一个小小的孔,让光亮照进黑暗的那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