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论】《卡桑德拉大桥》里的上校真的是罪人吗?
桑本谦:非常时期,让我们谈谈“低级黑”和“高级红”
桑本谦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2020-02-21 11:07:18 来源:“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
【文/桑本谦】 这些天憋在家里,重温了一部老电影,由此联想到了“低级黑”和“高级红”的话题。 我们的宣传部门很敏感,早就注意到了“高级黑”和“低级红”的现象,还发现了两者关系密切,“高级黑”总是借“低级红”来打个掩护。“低级红”是个智力问题,但“高级黑”却是居心叵测。这些发现当然很重要,但不能就此止步,还要进一步挖掘。对应于“高级黑”和“低级红”的另一面,是“低级黑”和“高级红”,这才是更重要、更有建设性的问题。 我还是先说说这部老电影吧,《卡桑德拉大桥》,想必大家都看过。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上突现疫情,病毒在乘客中蔓延,预计感染病毒的致死率高达40%。当局感到大祸临头,迅速下了集体谋杀令,列车随之被军管、被密封、被强制驶向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当局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病毒一键删除,整列火车的乘客因此要为病毒殉葬。当然每逢危机时刻,必有英雄现身,去对抗强大的当局,这是好莱坞电影【编者按:《卡桑德拉大桥》是英德意合拍片,不是好莱坞电影。】的老套路。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英雄可能是个间谍、警察或魔术师,也可能是个心存善念的职业杀手,或是有一技之长的街头混混,还可能只是个普通的丈夫或父亲,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伸张正义。但当局经常要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一伙人做着各种阴暗勾当,向大众撒谎,逃避媒体曝光,必要时还可能杀人灭口。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中的英雄是位医生,他带领大家展开了自救,经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大多数旅客绝处逢生【编者按:大多数旅客惨死,只有极少部分人绝处逢生,包括男女主角医生和前妻。不要忘了,本片是一部灾难片。】。在力捧一个英雄的同时,电影抹黑了当局,代表当局的“将军”【编者按:影片中是上校,不是将军。】是电影中的反派。 但是且慢,当局真的就被电影抹黑了吗?似是而非。非但没被抹黑,反而被暗暗捧红,这就是“名黑实红”,或叫“明贬实褒”。 虽然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电影对当局的决断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基础却是剧情反转,医生发现病毒其实并不致命【编者按:病毒是致命的,但是医生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感染者发烧一段时间可以不治自愈。但剧情的反转本身就是奇迹,是出于商业考虑而回避了矛盾。如果病毒确实像开始估计的那么致命,医生还是英雄吗?将军还是反派吗?这都是电影留给观众的思考。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会愤怒,骂将军【编者按:是上校。】,骂当局,这是人之常情。但回到家里,冷静下来,大家就会下意识地发觉,当局这么做实属迫不得已。将一列火车上的乘客团灭,既残忍,又邪恶,但如果不这么做呢,后果更加不堪设想,说国破家亡都一点不过分。而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局狠心做了刽子手,这不就是有担当嘛! 口头上当然要骂,但在内心深处,人们却会感到庆幸,感到生命有保障,安全有保障,因为有个阴暗的当局在时刻堤防着各种危机。不知不觉中,电影让人们增进了对当局的理解和信任。在这个意义上,《卡桑达拉大桥》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主旋律电影,是以“低级黑”为幌子的“高级红”作品。 老百姓不是政客,政客需要表态,表态可以释放政治信号,属于扎扎实实的“行动”。但老百姓的表态是没意义的,是骂是赞都没意义,政府需要争取的,是老百姓的理解和信任。因而真心的责骂要比虚伪的赞歌好得多。 据说如果这次疫情蔓延到我们的某个邻国,那里的老百姓就不会骂政府,因为他们从不指望政府能为他们做什么。可怕的不是骂声,而是没有骂声。 电影《流感》 人性是复杂的。人们嘴上说的,不见得是心里想的;心里想的,不见得是骨子里认的。骨子里认的,不见得能意识到,更不见得能说出来,但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影响行动。所以说宣传教育工作,攻心为上,其次润脑,封口为下。 《卡桑德拉大桥》之类的电影,其教育意义是很显著的。英雄有英雄的理由,当局有当局的使命,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创作剧情的素材。剧情的冲突可以让大家明白,社会是复杂的,不是非黑即白,国家的决策必须在很多彼此冲突的目标之间寻求艰难的妥协。 面对这次疫情,宣传部门应该致力于让人们清楚政府决策的艰难。只有把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耐心细致地展现出来,人们才会发现,不少广受指责的决策失误其实不是失误。把道理讲清楚要唱赞歌重要得多。宣传教育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营造氛围的水平上,要教育民众学会思考,让整个民族的心智和精神更加健全。 要达到这个目标,宣传教育就要讲究技巧,很多话说出来就变味了,暗示往往比明示效果更好。正如“高级黑”总是搭配“低级红”,“高级红”也通常离不开“低级黑”。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想获得“高级红”,就得容忍“低级黑”。要红不要黑的最好结果,也就是“中级红”。“中级红”乍看是红色,细看其实是无色的。并且只有“高级红”才能克制“高级黑”,“中级红”如果遭遇“高级黑”,那一定是车祸现场。 我们新时代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能满足于“中级红”,必须要有追求“高级红”的进取心。要开创宣传教育的新天地,就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走老路。 但要想培育“高级红”,主旋律的渠道就必须足够宽阔,至少容得下“低级黑”。主旋律的渠道太窄,就会扼杀主旋律。砍掉树枝和树叶,树干就长不高。如果连根拔掉,整棵树就死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很正常,也只有什么鸟都有的林子才能算大林子。只有一种鸟的林子是生态脆弱的。什么鸟都有,就没有哪种鸟能翻得了林子。
麦肯齐上校——职责与人性的冲突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片子,非常震撼。 一辆列车,世间百态。 离婚夫妻、流浪歌手、贵妇人和小白脸、犹太老商人、度假情侣、母女、警察…… 有善良的回归、破镜重圆的爱情…… 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张伯伦大夫,而是麦肯齐上校。 我认为,剧中最复杂的、最有争议的人,应该是麦肯齐上校。 当知道逃跑的毒贩可能携带细菌时,他的第一反应其实和医生一样——抓到毒贩,防止细菌传播; 当知道毒贩已经混进列车,列车已经出发,他也下过命令停车,但此时列车已处于别国地域,别的国家不答应停车; 当女医生发现氧气可治愈疾病时,他其实是同意停车的,只是当时传达器已经被毒贩弄毁了。 我并不是为他洗白,只是觉得此人不能仅仅用“冷血”“残忍”来概括他的全部。 他先是政治家、军人,其次才是自己。 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他首先必须要维稳。 虽然人类经过了亿年进化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本质还是动物。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外。 超市里抢优惠降价纸巾都能发生踩踏事故,何况是车站发生传染病? 他能做的,只能是试图联系别国停车、联系车上医生、提供医疗设备。 同时,维稳。 有人会说,那女医生当时已经发现狗有所好转为什么不让停车? 那是因为我们是观众,我们看得到列车的情况,我们有上帝视角。 对于麦肯齐上校这边来说,这可是至今没有治疗手段的传染病啊!他真的不确定。 你以为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 他也默认停车,但是传达器却坏掉,与张伯伦大夫失联。 从道德上来讲,麦肯齐这么做肯定是不道德的。 结尾,他与上级通话,影片没有播出上级的话,但从剧情来看,上级应该是夸奖他,他苦笑:“过奖了。” 过奖了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电话失落。 麦肯齐上校拿着电话失落 他沉重地站起来,关掉灯,办公室一片黑暗。 下属请他喝酒,他一句话也没回,穿上大衣,拿起帽子,独自走向黑夜。 麦肯齐上校走向黑夜 这是一条不归路。 他被监视了。 就像卡桑德拉大桥一样,他的人生之桥,他的信仰之桥,都会因为这次“意外事故”崩塌,他会从高处掉下。 我相信,他曾经或许也是一位有理想的热血青年,站在军校门口自豪地抚摸身上的军装;他或许也曾站在旗帜下庄严宣誓;他或许也曾慷慨激昂地斥责过ZF的各种不作为…… 只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他明白一腔热血其实起不了任何作用。他的信仰之桥渐渐失修。 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 影片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结尾,认为结尾过于仓促。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点睛之笔。
将人性与权术平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事若是暴露,麦肯齐绝对自身难保,但女医生是可能活下来的。因此,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两层:
1.你是一个大夫,有些事情你别管,你也管不了,你要珍惜自己。
2.你有高明医术,你有医者仁心,请你珍惜自己的知识和初心,继续行医吧!
前者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决定,后者是他为人的态度。 政治家的决定 为人的态度 镜头对准麦肯齐上校的瞳孔,这是麦肯齐对自己灵魂的拷问,也是权衡之下的无奈。 女医生走后,他无尽落寞 “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 因此,我一直觉得,结尾处麦肯齐上校独自走向黑夜的背影才是全剧中最孤独的镜头。 孤独的麦肯齐上校 后面的剧情会怎样? 幸存者向媒体讲述政客的冷漠残忍,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麦肯齐上校被判刑,下属登上了他的位置,继续用同样的手段“保护”人民。 人人都只是棋子,最可怕的,不是你发现了黑暗,而是发现了黑暗,却无力改变,各方平衡之后,只能顺应黑暗。
来自豆瓣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