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野人 and 衛巫 及厲王奔彘 國人。史上的“國人”。 禮記記載,周文王尚為世子時,周公教導其禮(即現在的法律)。國君同族人有罪, 即使是至親也不能因此干擾 司法的工作, 就是要正確貫徹法令, 並且以此說明本族的人和其他百 姓在法律面前都是一樣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行刑時則不要讓國人知道,就是不要搞得讓異姓之人 一起來憂慮國君的同族兄弟間的事。《禮記》·《文王世子第八》:公族之罪,雖 親不以犯有司,正術也, 所以體百姓也。刑於隱者, 不與國人 慮兄弟也。 蒙古人南下血洗中華大地,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建立元朝。其根據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後分為蒙古族、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其中漢人是指曾經在金朝管治下的漢族、女真族、契丹族等各族臣民,而南人則多指南宋管治下的漢族及其他南方少數民族。《元代奏議集錄》:家人濫求郎官, 而明帝終不以為私恩, 則冗者可汰矣。曰精銓選之本, 在於嚴族屬之分, 以尊吾國人。略歲月之考, 以拔其才用。今之女真、河西, 明有著令, 而自混色目 。這裡的國人,僅指蒙古人。 野人。史上的“野人”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部下追趕晉惠公的時候,陷入了晉軍包圍圈。秦穆公受傷,這時,三百多個岐下野人趕來迎戰晉軍,大敗晉軍,使得秦穆公脫險,活捉了晉惠公。《史記·秦本紀》: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公元前637年晉文公重耳為逃避國君追殺,一行經過衛國,衛文公不肯禮遇他們。他們從五鹿經過, 向野人(農夫)乞討食物,農夫拿土塊戲弄他們。重耳發怒,要鞭打他。狐偃說這是上天的賜與啊!重耳向野人磕頭致謝,接受了土塊,把它裝在車上。經受各種磨難,後得秦穆公之助打跑晉惠公重回晉國得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過衛,衛文公不禮焉。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國,野之分,始於周。國亦稱鄉,是由周朝攻占各地時建立起來的軍事據點或者是分封諸侯後所建立的政治中心組成(城鎮)。野,亦稱遂,指各諸侯國領地中“國”以外的地區,即荒野農村。居住在國中的人自然就稱為“國人”,居住在野的人被稱為“野人”了。 在國中居住的國人多為貴族和為貴族服務的手工業者,商人等。國人享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和經濟權利,於國內大事,政治鬥爭享有話語權,並且其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時他們也肩負着保家衛國的責任,需要服兵役和繳納稅賦。 在野中居住的野人多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平民以及通過征服他國帶回來的被征服者。他們沒有參政,參加軍隊及受教育的權利。責任就是耕種,向周王,及以下的諸侯國提供生活物質產品包括糧食武器等。 國野制設立初期便是為了各諸侯國管理控制其國民。貴族與農民均為世襲制,講究宗族血統,雙方的流動性很低。而居住於野中的人與居住在國中的統治權貴形成微妙的對立關係。國野制便成為了春秋時期階級矛盾的具體體現。周宣王即位後廢止野人的公田耕作,讓野人也能像國人一般收取田租。並且不再以宗族管理戶籍,而以國家統一統計人口,以此來計算租稅。此兩項變革使得國與野之間不再有清晰的劃分,逐步消減了階級之間權利的區別。 至厲王任,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改革開放”, 實行“專利”政策, 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國人進入謀生。 (有沒有將私人資產國有化的感覺?). 周都鎬京的國人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邵公進諫勸說:人們已經受不了了,都在議論紛紛啊,周厲王又從衛國招來大量衛巫監監視密報私人談話,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這就是“道路以目”。 周厲王得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議論了!” 穆公繼續勸諫周厲王: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這樣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厲王對此卻置若罔聞。 公元前842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只好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終死於該地。《史記·周本紀》: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 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 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 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雍其 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題外話 國人野人說着說着,有沒有某朝的城鄉戶口,國人野人的待遇區別?占人口多半的野人因為國人的待遇好,結果一平均,全部進入小康了。 讀到最後的“國人暴動”,也有點感概。厲王也要改革,首先改了宣王的革,將國人的山林河海收歸天子。國有化嘛,私人公司國家都得入股,馬雲的也得讓股,華為的也得接受書記。有怨言?毀謗天子?請衛巫來,監聽密報,違者殺,道路以目了。網絡員,網格員,學校的xx團員,應該比衛巫更多,對了還可以查監控錄像,查IP,想毀個謗?天羅地網哦。請穆公?穆公說了雖然不聽,但還有自由,任大炮,進秦城吧。至於奔豬城,現在還難說,師母已呆。 03/12/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