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五. 有资格但已去世或非学术原因未能当选的学者 蔡元培:教育家,哲学家,士林宗师 蔡元培,号孑民,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24岁考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戍变法失败后,蔡元培痛感清廷的腐败无能,毅然辞职南下从事教育事业,先后任绍兴中西学堂,上海澄衷学堂监督,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1901年,蔡元培与章太炎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同年,创办上海爱国女校。 1904年,蔡元培与陶成章等在上海发起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志在利用新军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蔡任会长。次年光复会并入同盟会,蔡元培任同盟会上海地区负责人。 清廷于1906年发布预备立宪诏后,革命陷入低潮。1907年,在驻德国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蔡元培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心理学。 辛亥革命发生后,蔡元培应陈其美邀请回国,并于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而辞职。 1913年,蔡元培再次来到德国和法国,潜心研究哲学,美学和教育。1915年,同李石曾,吴敬恒等发起成立中法里昂大学,组织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 1917年-1922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抱着“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聘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国内教授学者,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反对复古主义,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潮,主张大学应该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新青年。从而开创了北大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风气。 1921年,蔡元培被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23年1月,为抗议财政总长罗文干无辜遭到北洋政府逮捕一事,蔡元培愤而辞去北大校长,再度赴德国求学。直至1926年初,蔡元培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蔡氏在政治上支持蒋介石的”四一二”清党运动,并担任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证婚人。 1927年,蔡元培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相当于教育部部长)。期间发起成立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和国立艺术院(今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1928年4月23日,蔡元培改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 因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不满,1932年蔡元培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特务政治,从此同蒋介石集团渐行渐远。 1933年,蔡元培又发起组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并任理事长。抗战爆发后,蔡元培因病避居香港,但仍主持中央研究院工作。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2岁。 蔡元培作为前清翰林和国民党元老,曾长期高居政治或学术权力中心,但他始终不失文人风骨,清廉务实,关怀学界士子。其崇高的道德风范和开明自由的思想作风赢得了政学两界人士的广泛尊重和爱戴,完全称得上是学界师表,士林宗师。 蔡元培主要著作有:《石头记索隐》,《中国伦理学史》,《哲学大纲》,《蔡元培哲学论著》,《蔡元培美学论著》,《蔡元培政治论著,《蔡元培教育论著》,《蔡元培民族学论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