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二意的跟随者 士师记系列文章(1)
文 | 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本文音频为虹雨姐妹朗读:
士师记1:1-36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段名言可以讲是对整个士师记的一个诠释。 自从约书亚死后,一直到扫罗作王止,这段大约450年的时间称为士师时期。正像使徒行传13章20节所记:“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士师的英文意思是法官、审判者,原文里面有管理、治理的意思。神在以色列人危难时期兴起的士师,又是拯救他们脱离外邦异族奴役的军事将领及政治领袖。 圣经中的人物每一次离开上帝,都会面对同样的后果,那就是出现各种患难,以及外邦的奴役。你读士师记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循环,同样的故事一再重演,同样的情节重演了七次,这都是因为他们远离了上帝。 士师记里面特有的公式为:离弃神—被交于外邦人的手—悔改—得拯救—离弃神,这样循环的重复有七次之多。以色列人渐渐离弃神,随从外邦的风俗,与外邦人通婚,又拜别神。所以神照着祂以前多次警告的话,把他们交在外邦人手中。可是他们一有悔改,神就俯允他们的祷告,借着士师拯救他们。 本书记载的是一卷惨痛的历史,记载了以色列人取得迦南为业之地后,屡次得罪神,屡次沦亡。如果说民数记是一卷惨痛的书,述说了以色列人因罪飘流旷野40年;而本书是一卷更惨痛的书,述说他们的失败,不只是40年,甚至是10倍于40年。 士师记记载的,也是一卷黑暗的历史,记载以色列人背叛神、拜偶像、内战、支派间的对立和争执,各人任意而行 (17:6,21:25):淫乱、污秽、残酷的杀戮……种种恶行。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以色列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页。 一、神的应许和警戒 约书亚是神所拣选,接续摩西继续带领以色列百姓的人 (民27:12-23)。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倒毙在旷野中,只有他与迦勒二人进入了应许之地迦南地。约书亚记详细记载神在祂百姓当中的作为,以及祂如何透过以色列人,来信守祂对他们的应许,领他们进入迦南地,击败敌人、并开始给他们祝福和安息。这卷书教导我们,神的应许既然坚定不移,神的百姓就应该勇敢地顺服、敬拜祂。 约书亚记一开始,神就对约书亚和百姓有明确的指示。第一,神应许以色列人,凡他们脚掌所踏之地都要作为他们的土地 (书1:3-4);第二,祂提醒他们,在军事上要紧紧倚靠主耶和华前进,他们必须紧紧跟随,活出谦卑的属灵生命,与神同行,必须谨守遵行神借摩西颁布的一切律法,并要昼夜思想不可偏离。神应许当这样做的时候,无论往哪里去,神所赐的安息和顺利都会伴随着他们 (书1:7-8)。作为神的选民,必须要相信神的应许,面对强大的敌人要刚强壮胆,遵行神的话,就必得地为业,得到神所应许的地方。 这个“应许、信靠、顺服”,所带出来的就是:以色列不可与其他的国民立约,服事他们的神,或跟他们通婚 (书23:7-13)。将迦南人赶出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或为了经济利益,而是有属灵的意义。迦南人必须被移除,是为了不让以色列人受到他们的文化及宗教的影响 (提摩太·凯勒,2005,页 23)。神要让他们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度,在其中事奉神,好叫四周的列国透过神的百姓,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见证,让人认识这位独一忌邪的神。 今天的时代,我们处在世俗宗教文化的包围中,处处都是试探和引诱,一不小心就上了魔鬼的当。神要的是我们对祂的完全信靠和顺服,出污泥而不染,在多元文化的包围中,我们仍然胜过罪恶,过分别为圣的生活,这是神所喜悦的。 二、成功与失败 士师记一开始就提到约书亚的死,他与摩西的死一样,表明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新的时代开始,这就是士师时代。无论是摩西还是约书亚,曾经是以色列人的领袖,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惟有神才是以色列真正独一的领袖。 约书亚离世不久,以色列人群龙无首,开始失去对迦南地的控制权。但是争战还没有结束,他们将自己服在神的权柄之下,所以就出现了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的事。他们求问的是:“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神的回答是:“犹大当先上去,我已将那地交在他手中。”(士1:1-2)神的应许是非常肯定的,只要犹大支派上去攻战,就一定能得到迦南地。 士师记的第一章追踪了九个以色列支派的成功与失败。主要的焦点在犹大支派,因为神说他们要一马当先,攻克所分得之地 。犹大几乎从一开始就失败了。犹大支派对他哥哥西缅支派说:请你们同我一同去争战,夺取拈阄之地。神说的是让犹大支派单独上去作战,犹大却没有完全按照神的意思行。犹大显然在精打细算,动员西缅参与自己的军事行动,使两个支派共同向迦南人居住的南部进军,这样避免了孤军作战,胜算更大一点。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犹大人的举动无可厚非,是符合常识的做法;但从灵性的角度来看,却是缺乏信心的表现。他们去是去了,却不是单独上去。他们作门徒,却只跟随了一半 (提摩太·凯勒,2005,页 17)。虽然如此,在他们按着神的吩咐上去之后,“耶和华将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交在他们手中” (4节)。 耶稣在地上传道的最后时刻,属灵的黑暗越来越大,当祂决意要去耶路撒冷面对黑暗权势的时候,许多耶稣的跟随者却退后离去,不再跟随耶稣。今天许多人在顺境时拥挤耶稣,因为信耶稣有好处,可以医病、释放精神压力,也有个依靠,社会也对基督教比较认同、有好感;但处于逆境逼迫来临时,很多人就见风使舵,离开了主。 犹大人击败当地居民,拿住了亚多尼.比色,砍断了他手脚的大拇指,这是古代近东一种残忍的刑罚,不只是羞辱对方,也使之失去作战的能力,也表示罢黜了他的权力。亚多尼.比色也承认临到他身上的审判是公义的,对于这一点,中国文化非常认同,中国人几乎每一位都相信善恶必报的观念。 赢得这场胜利之后,犹大继续攻打他们所承受的地业 (士1:8-11、17-18)。攻取了希伯伦,赶出山地的居民,但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这一句简单地说明了犹大支派没有完全得胜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武器和实力不足的问题,实际上是没有信心的表现。他们没有完全信靠神的力量,看见自己跟敌人之间力量差距就心生胆怯,无法把这些拥有铁制战车的平原居民赶出那地。许多基督徒面对一些困境时,看法往往与犹大人一样,只看到的是环境的险恶,对手表面的强大,把遭遇到的困难就无限放大,所以只能是半途而废。 我们看到第一章中的其他支派都是这样:玛拿西没有赶出伯善和属伯善乡村的居民……以法莲没有赶出住基色的迦南人……西布伦没有赶出基伦的居民……亚设没有赶出亚柯和西顿的居民……拿弗他利没有赶出伯示麦和伯亚纳的居民……这一切都留下了失败的隐患。 第一章其实就暗示了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失败原因:其一,虽然表面看起来在求问神,但缺少的是放下自我、义无反顾完全依靠神的信心。说服相同祖母利亚所出的西缅作为自己的帮手,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后来在南方的平原地带没有赶出迦南人,是因为忌惮迦南人所拥有的“铁车”。诸如此类,不是相信神的应许,而是过多的顾虑对手的强大,以及自己实力的不足,结果就是半途而废。其二,以色列人与迦南人杂居,其结果不是神的子民改变了异教信仰的迦南各族,反而是异教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渐渐地影响了神的儿女。这完全违背了耶和华神带他们出埃及进迦南的初衷,神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三、合神心意的家庭 神对百姓的要求是全然的尽忠,完全的跟随。但进入士师时代不论是整个民族,或是个人,我们很少看到属灵的榜样,但是也有一个例外,这就是属犹大支派的迦勒和他的一家,堪称浊流中的一股清泉,他们是整个以色列民族应有样式的缩影,迦勒一家在灵性上的美好和对神的忠心是以色列人学习的榜样。 迦勒家族属于犹大支派,是当年窥探迦南地的12个探子中,报好消息的二位中的一位。在犹大人攻打底璧时,迦勒应许谁先攻取这地的城镇基列西弗,他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士1:12)。迦勒在以色列人中德高望重,他的家族在整个以色列人中无论财富和声望都是独占鳌头。迦勒在战前所做的这一切,既可以极大地鼓舞士气,又可以为女儿选择智勇双全的丈夫。结果“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托聂夺取了那城” (士1:13)。 许多基督徒在选择配偶时,既要考虑对方的长相、经济条件,还要求对方有稳定的职业,另外还附加一条,就是对方的信仰也要过得去。世人择偶的条件是“白富美”,基督徒又多加了一条属灵的原则,实际上这择偶的条件比世人还要高出许多。世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士师记中的迦勒,择婿的条件只有一条:就是勇敢,对主忠心。今天盼望所有的基督徒在择偶时,也像我们属灵的榜样迦勒一样,把对方的信仰及对主的忠心放在首位。 俗语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虽然是女儿之身,押撒显出了她真是迦勒的好女儿。她劝新婚夫婿俄陀聂向迦勒求一块田 (14节),而她自己求迦勒“也给我水泉” (15节),让我们看见押撒是一位享受神的应许,安然居住在其中,并满足于神的祝福的人。迦勒、俄陀聂还有押撒的所作所为,让我们看见全心跟随主是什么意思 (提摩太·凯勒,2005,頁 18)。 基尼人 (1:6) 在其中的表现值得关注,他们是以色列人的远亲,却 “一同……往……犹大旷野去,就住在民中。”(1:16)这些记载,见证了其余百姓的不是。在士师记这个灵性疲软的时期,不是以色列人的领袖层面,或是宗教上层表现出他们对主的信心,而是有些女人,或是圈外人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这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心怀二意的跟随者从古就有,士师时代的以色列人的表现令人不算满意,耶稣的门徒关键时间的表现也是令人不齿,今天的门徒面对世俗文化的挑战时能有一份满意的答案吗?我们不是站在属灵的高地评判他们,而是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古人出现的错误,留下的教训我们要记取,如果还是重复那些错误,那我们还不如古人。另一方面,他们好的榜样我们需要谦卑地学习,使每一次的读经、听道不是停留在外在,而是作为灵里的渴慕和回应,这样,我们的生命就能得到不断地长进。 参考书目 1.提摩太·凯勒 (2006)。《永不失败的神:士师记解密》。蓝慈理、姚传信译。台北:校园书房。 2.张克复《研读士师记》。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 3.《启导本士师记注释》。电子版。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