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者变刚强 文/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本文音频由郭光明弟兄朗读:
士6:1-32 基甸是以色列人陷入外邦统治以后出现的又一位拯救者,似乎神让以色列人遭受的痛苦和考验越来越重,实际上是以色列人越来越败坏,他们的恶行,招致了作恶的果子,神的审判就会越来越重。按理在这样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神应该兴起一个大有能力的士师才对。基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他的生性怯懦,虽然有心爱神、事奉神﹐可是他就是一个胆小的人,没有什么担当之人 (张麟至,2015,页 91)。在本章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这样一位被神使用的人:在面对异教信仰和世俗文化双重夹击下的一位神家的领袖,他在信仰上的困惑、挣扎。这何尝不是今天许多基督徒面对世俗文化的侵蚀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基甸的经历,不仅仅是一个旧约故事,对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更是一种启迪。今天神的儿女,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世俗主义的重重包围,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围追堵截”、活出神儿女的生命见证呢?我们仔细研读基甸在信仰上的心路历程,一定会得到有益的帮助。 一、邪恶的信仰环境 (1-10)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这是士师记中多次重复的一个现象。“恶的事”,最主要的不是指他们的道德行为,而是指信仰上的不忠。就是指他们离弃耶和华,去敬拜事奉别神,最主要的是去事奉以巴力为代表的迦南地的各种偶像,以致社会生活异教化的问题 (曾祥新,1998,页 85)。当时的以色列人在信仰上最大的特点是混乱,他们一方面敬拜耶和华神,因为耶和华是他们列祖的神,他们与这位神有源远流长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耶和华带领他们出埃及的救赎历史事件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因为这一事件,以色列人与耶和华神的关系是不可能分开的。另一方面,他们渐渐地被迦南地的巴力和亚斯他录所吸引,士师记2章17节说:“他们却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这“邪淫”一方面表示以色列人在敬拜巴力的时候有淫乱交合的事,另一方面也表示他们叩拜巴力是大大对耶和华的不忠,好像一个妻子与别人行淫,对自己的丈夫不忠一样(页 86)。 这一次,神把他们交在米甸人的手里。米甸人住在今天的西乃半岛一带。在创世记约瑟的故事中,米甸人又被称为以实玛利人 (创37:25-28、36);在士师记的故事中也是这样称呼 (士8:24)。这次以色列人所受的逼迫是非常恶劣的,他们在逼迫中离开家园,在路途险阻的山上为自己挖穴、挖洞,建造营寨。米甸人在掠夺以色列人的财富上无所不用其极,抢夺以色列人的作物,他们“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士6:4) “交在米甸人的手里”,代表了来自欺压的力量。受欺压的时间是七年,七年是完全数,意思是米甸人对以色列人的压迫是全方位的。他们像蝗虫那样多,所过之处一扫而光,一片荒芜。以色列人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 今天这个时代所处的环境与士师记时代是何等相似。无神论、各种宗教迷信、后现代主义等等,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无孔不入,借着互联网、电视、报刊、多媒体等手段向人们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令人眼花缭乱。面对这些思想文化,你可能不知不觉就被它影响,这真是一个非常浑浊的时代。神的儿女必须要用圣道,就是神的话作为争战的武器。当你用神的话抵挡这一切迷幻时,它们必然在你面前蒙羞退去。神的话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今天的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是谁?每个国家和地域都有这种权势。我们面对着“无神论”和传统思想的四面围攻,这种明的、暗的骚扰,有时令人感到非常疲惫,备受压抑,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靠着自己的力量真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灰心丧志,因为我们不是凭着自己的血肉之躯与这一幽暗的权势争战,而是靠着神的大能。我们并非孤军奋战,我们所信的,大过他们所信的,这场争战一开始胜负已定。历史上不管是埃及,还是罗马帝国,抑或是苏俄,这些强大到令人惊叹的政权,都曾以教会为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今天的教会或基督徒个人,遭受到的逼迫不是徒然的,这是代表着两个国度的争战。你要经常记得,当我们遇到这个权势的逼迫时,要认识到这是属灵的两军对垒,你是基督大军的一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基督,所以,不要惊慌失措,正如圣经多次命令我们的:“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慌,因为你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书1:9) 前几次,以色列人在困境中向神呼求时,神都会差遣士师拯救。但这次大不相同,当他们苦于米甸人的欺压和奴役,呼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 (士6:7-8)。对于百姓的呼求,神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差派一个拯救者或赐下拯救,而是给他们一篇信息,一篇对他们责备的信息。这个先知来帮助以色列人,让以色列人明白他们为什么陷入所处的困境。神要以色列人明白他们敬拜偶像,就是他们的罪,他们的问题关键在于信仰上的不忠,脚踩两只船的信仰是神所恨恶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败坏,他们才能体会即将临到的拯救何等宝贵。神的本意是要让百姓知罪,不仅仅是懊悔,而是眞心的悔改。圣经清楚区分了两者的差别:“因为依着神的意思而忧愁,就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叫人死。”(林后7:10,和修本) 懊悔与悔改有本质的不同,懊悔是对罪的后果,而不是对罪的本身感到忧愁。懊悔不会产生任何真实的改变,而悔改会使人的生命发生改变。懊悔的注意力是横向的,关注的焦点是世俗的,就是看重犯罪带来的后果。如果后果没有了,就故态复萌,这就是人会反复犯罪的原因;悔改关注的焦点是纵向的,关注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所以看重与神的关系,就恨恶罪,生命就会发生真实的改变 (提摩太·凯勒,2005,页 83)。 二、恢复与神的关系 (11-24) 基甸与神相遇的情节也是一波三折。他遇见神的地方是俄弗拉,当时基甸正在酒榨打麦子。通常打麦子的地方是在露天的地方,而酒榨一般是在山穴或地下,基甸害怕米甸人来抢,不敢在禾场上打,免得给米甸人夺走 (启导本注释,士4:17)。可见,当时的以色列百姓生活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另一方面看,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这里也可解释当时的状况,虽然以色列人没有真正的悔改,但神仍然怜悯他们,他要兴起一位拯救者帮助他们摆脱异族的奴役,这位拯救者就是当时忙于生计的基甸。 耶和华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对他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士6:12)这句话是问安的话,但也是神同在的应许。基甸的回答耐人寻味:“主啊,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士6:13)基甸似乎代表了以色列全会众的心声,他代表以色列人质疑神的应许,质疑神的使者。 对神的呼召,基甸找各种理由去推诿。这点很像摩西 (出3:7-12),摩西的理由是我只不过是一位牧羊的,又是一个没有口才,笨口拙舌的人 (出4:10),我有什么能耐去见法老?基甸的理由也差不多,强调自己的家族是在玛拿西支派中很贫穷的,也不是名门望族,即使在这样的家族里面,自己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总之,强调自己是一位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没有能力去号召别人的人。其实,这些理由都不充足,最根本的原因是基甸自己的信心不足,不愿意承担这一重任。 正当基甸将耶和华的使者越推越远的时候,耶和华却观看基甸。神一方面要除去基甸心中的疑问。另一方面祂要提醒基甸,你也要正视自己,不要只记得单单批评神不拯救他们,你自己也要负起拯救以色列人的责任。在神对基甸的呼召中我们看到,神已经在12、14节经文中,给基甸以保证和相关的应许:就是神的同在和神的差派。 神对摩西的推诿没有发火,同样,对基甸的推诿也没有严厉地责备,只是说:你去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我与你同在,你就必击打米甸人,如击打一人一样 (士6:14,16)。神的话明白无误,以色列人的得救不在乎基甸的能力,而在乎神的同在。 这时,基甸并没有答应神的差派,而是求神给他一个印证,让他知道与他说话的是谁 (士6:17)。这是因为基甸对这位使者的身份还不能确定,他要进一步印证所见到的是不是耶和华神。为此,基甸为神的使者精心预备了一只山羊羔,又做了一筐无酵饼,将肉和无酵饼献在磐石上,神并没有因此而拒绝赐他证据。当耶和华的使者伸出手中的杖,杖头挨了肉和无酵饼,就有火从磐石中出来,烧尽了肉和无酵饼。接着,第二个神迹发生了:“耶和华的使者也就不见了”(士6:21)。基甸这时才蓦然惊觉自己闯祸了,他说:“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我觌面看见耶和华的使者。”(士6:22) 基甸蒙神给了印证后,心里却惧怕起来,神却应许基甸平安无事,他不至于死。 基甸给神筑了一座坛,名为“耶和华沙龙”,即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 (信望爱注释,士6:24)。表示以色列人的平安现在从基甸个人的经历开始了,也象征以色列人的“拯救”不是从脱离米甸人的辖制开始,而是从以色列人是否敬拜真神开始。这也是神对基甸的进一步呼召 (士6:25-32)。 三、与邪恶势力争战 (25-32) 神知道基甸仍然害怕,还不能完成与米甸人正面作战的任务。他需要在一些事情上建立信心,才有胆量在战场上战胜敌人。于是神的使者派他执行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拆毁巴力的祭坛。神还加上了执行任务的细节,例如那旧坛是基甸的父亲为巴力建造的,新坛要建在旧坛的原来位置上,而且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建造,烧在新坛上的柴是被砍下来的原来旧坛旁边的木偶 (亚舍拉);献在新坛上的祭牲是他父亲的那七岁的第二只牛 (士6:25-26)。那么详细的吩咐无非是要说明,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些细节在第28-32节不断重复,但重复的范围不断缩小,就是拆毁巴力的祭坛 (曾祥新,1998,页 194)。可见,当时的以色列人除敬拜耶和华以外,又敬拜巴力;既想得到他们祖先所信神的帮助,又想得到迦南地巴力等神的帮助,使他们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儿孙满堂。他们认为这种多重信仰会多一份保险,他们认为这是没有冲突的。但真正信仰耶和华的人是不能容忍巴力的敬拜,因为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 (太6:24)。上帝是忌邪的神 (出20:5),绝不允许心怀二意模糊不清的信仰。 基甸的意思是砍伐者 (耶48:25),又被称为耶路巴力,意思是与巴力争辩 (士6:31-32)。这是全本士师记所号召以色列人的,要起来与巴力争战,抵挡这一邪恶势力。今天“巴力”的信仰渗透到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各个层面,它不只是以一个宗教的面目出现,它可能以实用主义的面目出现,世界的各种力量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它的思想和理念,让你相信接受“巴力”就会给你带来世间的祝福,对你大有好处。作为神的儿女要用圣道抵挡魔鬼的一切诡计,以保持我们信仰的纯洁性。 基甸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完成了这一任务,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城里面的人要处死基甸。在面临生死关头,基甸的父亲约阿施被唤醒了,他曾经是为巴力筑坛的人 (士6:25),当他知道基甸拆毁了巴力的祭坛时,他应该惩罚基甸才对,但当群众要求约阿施交出基甸要把他处死时,约阿施毫不犹豫地站在儿子一边。他的处理方法是很聪明的,他既不提基甸所作的事,也不提俄弗拉城人们的要求,只将问题带到更高的层面去解决:让巴力去为自己争辩 (士6:31)。这样,俄弗拉人就要小心,如果巴力不是神,你仍然维护假神,该死的就不是基甸,而是他们了。其实,故事的描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耶和华才是真正的神,巴力是虚无的。巴力这个名字虽然在本段经文中出现了七次之多,但他完全是被动的,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只有俄弗拉人为他吵吵嚷嚷,巴力自己好像没有任何存在感一样 (曾祥新,1998,页 195)。 基甸在那天学会了一个宝贵的功课:如果他顺服耶和华,即使心里害怕,面对的敌人特别强大,耶和华也会保护他,使他得荣耀。基甸谨记这一点,因为他即将要招聚军队,预备攻击仇敌 (威尔斯比,2006,页 50)。 结语 (23-24) 基甸作为神拣选的士师,并不像俄陀聂那样优秀,也不像女士师底波拉那样,受到神的呼召后就勇敢地挺身而出,成为无可争议的拯救者。他一开始是一位懦弱的普通人,在迦南地异教的宗教文化环境下也不能独善其身,他对信仰有过挣扎和怀疑,这种心态在士师时代,或在现代可以说是许多人的信仰状况。但基甸的经历对今天很有启迪意义,就是一位软弱的人,如何摆脱一切世俗主义的缠绕,能够成为一个有生命见证,刚强壮胆的人。基甸从软弱到刚强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几点借鉴: 第一,世俗文化的侵蚀是信仰的大敌,作为神的儿女要儆醒,神的话才是我们的免疫力。 第二,我们常常会有圣灵的感动,对此,一定要回应神在你身上的带领。在读经、祷告、灵修以及聚会中寻求神,经历神,使我们的生命不断提升改变。
第三,要抵挡各种敌基督的思潮,随时准备维护我们的信仰,正如圣经对我们的警戒和命令:“故此,你们要顺服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雅4:7)。 参考书目 提摩太·凯勒 (2006)。《永不失败的神:士师记解密》。蓝慈理、姚传信译。台北:校园书房。 曾祥新 (1998)。《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鲍会园主编)。香港:天道书楼。 威尔斯比 (2006)。《随时候命:士师记》。姚静勤译。香港:福音证主。 张麟至 (2016)。《士师记释经讲道:我们的灵魂哪里去了?》。纽泽西:电子书。 《圣经启导本:士师记注释》。电子版。 《圣经和修版:士师记注释》。电子版。 《信望爱和合本:士师记注释》。电子版。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点-上午10点 美国中部时间 主日至周四: 每天晚4点开始,次日清晨8点结束 周五:晚4点至8点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