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裕雄的博客  
裕雄的博客  
我的名片
裕雄
註冊日期: 2008-09-22
訪問總量: 124,167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悼克強總理
· 課 題 說 明 關於北美基礎科學
· 也談乘除法算理及其功用
· 父親的足跡
· 也談乘法表述及交換律
· 櫻花時節
· 北美的綜合中學和學分製成功嗎?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光影斑斕】
· 櫻花時節
· 楓紅似火
【詩詞習作】
· 悼克強總理
· 父親的足跡
· 望斷腸
· 庚子國難
· 詩一首:推開沉重的大門
【國際風雲】
· 政治化將新冠抗疫帶上絕路 ——
· 北美基礎教育是極左潮流的重災區
· 北美基礎教育是極左潮流的重災區
· 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的誤區與惡果
【教育研究】
· 課 題 說 明 關於北美基礎科學
· 也談乘除法算理及其功用
· 也談乘法表述及交換律
· 北美的綜合中學和學分製成功嗎?
· 美國基礎教育之精華與糟泊辨析
· 中美課堂教學法 ——灌輸式與探
· 談談中考分流的合理性 —— 與北
【大洋彼岸】
· 科學抗疫 保障人權
存檔目錄
10/01/2023 - 10/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1/01/2022 - 11/30/2022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北美的綜合中學和學分製成功嗎? ——關於美加教育體制的思考與建議
   

今年兩會上,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的呼聲甚高。但儲朝暉等教育專家都發出了不同的、理性的聲音。本人亦曾就此議題多次發表意見。下文為七年前本人在世界比較教育大會上提交的論文,供讀者參考。


北美的綜合中學和學分制成功嗎?

——關於美加教育體制的思考與建議

 

沈乾若

摘要:

本文分析美國和加拿大中等教育衰落的體制方面的原因。主要依據作者在中國大陸和加拿大不同教育體制中六十年的親身經歷,以及作為教師和辦學人員基於比較視角的深度思考。

半個世紀以來,加拿大和美國公立學校均為綜合中學,兼具普通中學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功能。中等教育衰落的局面揭示出,綜合中學並非理想的中等教育機構,尤其高中階段;其目標的多重性與分散性,使得為升學和就業兩類學生提供的教育均不成功。作者建議加拿大和美國採用雙軌制,在高中階段建立職業技術學校。

學分制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空間以發展個人的潛能與專長,對於精英成長和西方世界層出不窮的發明創造,是關鍵性的一項制度。然而,學分制下的走班制帶來的開放鬆散的管理,是學生讀書散漫,水準低下,甚至沾染各種不良習氣的原因。作者認為,美加中學在初中階段建立固定班級,輔之以選修課,為扭轉教育頹勢的必要改革。

 一. 前 言

美國、加拿大基礎教育在世界上排名的落後或者下滑引起普遍的憂慮,以及研究和探討。本文分析教育體制方面哪樣一些因素造成落後或下滑。筆者在中國大陸和加拿大長期求學執教,對兩種不同的教育體系均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除了從各種國際評估與競賽得到的證據、數據及有關文獻,研究主要依據作者六十年的親身經歷,以及作為教師和辦學人員基於比較視角的深度思考。

美加教育的落後或下滑從以下數據可見一斑。

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PISA),中國上海再一次在數學、閱讀和科學全部三個領域拔得頭籌,加拿大位居第十三,而美國第三十六。上海數學高出加拿大95分,高出美國132分!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等名列前茅,都屬於東亞的中華文化圈。[1]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測試英文、數學、閱讀和科學四科,每科均設有基準線。在大學所修的課程,若相應的ACT達到基準線,則學生有75%的幾率取得C或以上成績。然而,2015 ACT年度報告指出,占應屆畢業生總數59%的超過一百九十萬考生中,僅40%其中三科或四科達到基準線;而31%一科也達不到。[2]

再看加拿大,以2013年公布的成人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為例。讀寫能力方面,加拿大處於OECD平均水平;較強和較弱的比例則偏大。數學與計算方面,加拿大低於OECD平均水平,而且低端人群的比例高於其平均水平。[3]

美國和加拿大為世界公認的西方先進國家,其基礎學業教育的成績單令人驚詫。

迄今為止,美加和西方世界對其基礎教育的檢討集中在師資水平、教學管理、教材深度、社會和家長對教育重視與否以及學生的努力等較為軟性的層面。這樣一些因素固然起着作用;卻不足以解釋高達一百多分的差距。筆者認為,教育制度、課程設置和標準上的不同,更為直接、更硬性地造成了今日的結果。

關於課程設置和標準筆者已有專文論述,此處不贅[6][20][21]。 制度方面,筆者認為,美國和加拿大中等教育採用綜合中學的單軌制結構,以及初中不建立固定班級,對學生學業實行學分制管理;對教育質量均有嚴重的負面作用,在此提出與行家商榷。

 

二.綜合中學難以實現雙重功能

綜合中學為美國首創,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在美、加、英等國推行,成為中等教育的主要結構形式。在此之前的中等教育呈雙軌制,即學業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由普通中學和職業技術學校分別承擔。[8]

先來看一看雙軌制,以中國大陸為例。民國時期至文革前,小學畢業生或升初中,或進技工或職業學校,或加入勞動大軍。初中畢業生的出路,或升高中,或讀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或中等師範學校;稱為“三足鼎立”。文革中職業教育破壞殆盡,改革開放後又逐漸恢復。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程度的提高,與初中平行的職業教育已無需求。況且中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故職業教育多與高中平行。

雙軌制下學生分流的結果,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程度比較整齊,相當的比例以升大學為目標。這樣,培養目標明確,課程設置和教學得以向升學類學生傾斜。各門課業均循序漸進,穩紮穩打,訓練學業基本功,培養分析推理等從事科技工作必要的素質。

這一‘三足鼎立’的體制,不但培養了大量普通中學畢業生,而且技校、中專和中等師範學校分別培養出相當數目的技工、技術員和小學教師,滿足了當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台灣的職業技術教育相當出色[7],德國的更是舉世聞名[11];皆為雙軌制。

再來看一看美加的教育體制。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學均稱為綜合中學,即將普通中學與職業技術學校合為一體的教育機構。中等教育不分流,不設或極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故為單軌制。專門的職業教育隸屬於高等教育,與大學統稱為‘專上教育’。學生不論職業取向如何,原則上均須讀完中學,才能接受職業教育,或加入勞動大軍。各色各類的職業技術院校,散布在各個地區的社區學院,即使培訓理髮師或廚師的專業,也要招收高中畢業生。[18]

英國的中等教育機構,綜合中學也占優勢;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占約80%的份額。[10]

甚至在中國,提倡廢除雙軌制,引進西方的綜合中學,亦不乏其人。

需要澄清一種誤解,即以為綜合中學培養綜合性人才——既有職業技能,又具備大學深造的基礎知識與人文修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綜合中學只是承擔了雙重任務,既為大學輸送生源,又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從業人員。故綜合中學不過是將校際雙軌制改為校內雙軌制,事實上只是推遲學生升學與就業的分化時間。

既然目的是雙重的,其課程設置亦具備相應的特點:

課程種類多。除必修課外,還有多種選修課,如繪畫、打字,烹飪、木工之類。而且同一門課分為多個檔次:升學類、應用類, 簡易類;以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

開設職業預備課,而且必修,讓學生了解社會的各種行業與工作崗位。

數理化課程的深度與難度較低;為了非升學類學生能夠通過,還一降再降。

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初中階段均合在同一門‘科學’課中,目標是科學普及。

上述課程設置,顯而易見,是兼顧就業與升學兩類學生,但實際上向就業類傾斜。

那麼,美加等國為什麽要從雙軌制過渡到單軌制,從兩類中等教育機構過渡到單一的綜合中學呢?人們期待綜合中學具有哪樣一些優勢?

教育綜合化是上世紀中期西方在“教育民主化”思潮中興起的一項社會運動,其目的在於追求教育的平等。人們認為將學生分配到兩類不同的學校,接受不同素質的教育,是不公平的。特別是在職業技術學校的師資、實力均遠遜於普通中學的情況下。當年的口號是“人人享受中等教育”,“教育機會均等”。[8]

其次,將兩類學校的資源與功能合併在同一個教育機構中,人們希望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靈活機動的選擇。對於學生自身專業與職業的探索與認定,能夠提供空間和時間。

然而事與願違。綜合中學建立逾半個世紀以來,中等教育衰落的局面揭示出,綜合中學,特別在高中階段,恐非理想的中等教育機構。綜合中學目標的多重性,分散性,難度太大,不易實現。將各類學生混雜在一起,不可避免地顧此失彼,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9]

首先,為了遷就大多數,升學類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雖然為此也做出了相當的努力,特別是在高中階段。開設了很多選修課,精英班,精英分校,引進國際文憑課程(IB),和大學一年級課程(AP),等等。然而,升讀大學的學生需要更堅實的學業基礎;需要從初中開始,循序漸進,積累數理與人文素養。沒有一套長期而完整的學業教育體系,這一目標無法實現。故綜合中學實際上是讓升學類學生為就業類陪綁。

其次,高中階段,十六~十八歲的就業類學生已到了學習一、兩門職業技能,為就業作切實準備的年齡。但綜合中學提供的一些選修課遠遠不夠。他們需要更為有的放矢,更為切實有效的職業技術培訓;綜合中學缺少這樣的資源與能力。在升學類學生忙於報考大學的時候,一些就業類學生卻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在中國,升學率是衡量中學質量最重要的指標;這根指揮棒使中學課程加深變難。而在美加,衡量一個中學成功與否的,卻是畢業率。而畢業率作為指揮棒,具有將大多數學生拉到差等生水平的傾向。為了多數學生能夠拿到畢業文憑,所謂高中畢業,除英文外,其它科目大多只要求初中水平;而且近年來還一再降低標準。因此,低標準、低質量,對於綜合中學而言,乃其痼疾,無法避免。

即便如此,加拿大和美國近年來仍然有五分之一的學生輟學,拿不到畢業文憑。在此之前畢業率更低。顯然,對一部分學生而言,學校提供的教育不是他們所想要,所感興趣的。何況從小學開始,他們就未能奠定必要的學業基礎,來學習學術性的知識。他們只是被強制留在這樣的學校里。

綜上所述,筆者不能不遺憾地說,不同類型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在綜合中學裡未能得到滿足;綜合中學為兩類學生提供的教育均不成功。

以上事實足以證明這種體制之不切實際,不科學。人生成長,小學、中學、大學,是人群從一體到分化的過程,最後進入不同的社會行業和職業。而中學正是逐漸分化的時期。一般情況,孩子在初中階段慢慢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及潛力特長,有些對於今後的職業有了想法。 高中階段,部分孩子準備升讀大學;另一部分卻對學術無甚感覺,而喜歡某種職業或技能;仍然不大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麽的孩子,也在探索和發現自己的過程之中。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內在的需求,心靈的呼喚。中等教育的責任在於,傳授知識文化的同時,一方面提供機會,引領學生認識社會,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使之各得其所,為第三階段的升學或就業做好準備。

不錯,孩子的成熟和分化有早有晚,但總有一個大致的規律。這個規律乃客觀存在,不會遷就人為規定的教育體制和學校結構。相反,後者的制定,必須依據前者,符合前者;否則便會被無情的現實搧耳光。可以看出,十三~十五歲的初中學生處於分化的預備階段,十六~十八歲的高中生已然分化,不能強制性地混在一起了!而美加的綜合中學,硬性推遲學生的分化到高中畢業之後,違反了學生成長的時間表。

德國職業教育為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參照。其職業教育高中階段為主, 1619歲年齡組的青年 60-70%接受職業教育。這一數字告訴人們,美加的綜合中學(以及中國的普通中學),事實上束縛了多大比例的學生。這些學生更是在為升學類學生陪綁!

最後,關於教育平等。一個社會人群之間的差異乃客觀存在。教育平等意味着為各個階層、各種人群提供適當的教育機會;因材施教,使學生各種不同的潛能均得以成長和發揮,以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將教育平等理解為給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同檔次的教育,或用同樣的模式來塑造不同的人;完全脫離實際,不是科學的、客觀的態度。

事實上,以追求平等為初衷的綜合化運動,由於未能提供合格的教育,反而阻斷了依賴於公立教育的社會中下層向上攀升的階梯,加劇了貧富兩極分化,使社會變得更不平等。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將學業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分流,方為合理的體制。不分流不足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不分流無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各展所長。筆者多次在文章中建議,加拿大和美國應該像亞洲和歐洲國家一樣採用雙軌制,建立與高中並行的職業技術學校。加拿大遍地開花的社區學院,可以向讀完九或十年級的學生敞開大門,而不必要求高中畢業。美加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這類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亦應包括在內。

中國正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供適合於另一部分學生人生成功的路徑,改變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以升大學的非正常局面。綜合中學並非成功經驗,不應作為改革方向。

三.學分制對低年級學生不

學分制與班級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業管理體制。

在西方國家,學分制已經採用約一個世紀之久,用以衡量學生的課業總量。校方提供很多課程供選擇,每門課確定相應的學分來衡量學習量。學生完成規定的總學分即可畢業。

中國與東方國家多採用班級制,或稱學年制。同一年級學生分成若干固定班級,修讀統一規定的課程。完成規定的若干學年即中學畢業。

我們先來考察班級制。

各年級學生學習同樣的課程,沒有選擇餘地。不及格就補考,考不過則留級,所有各科重學一遍。每班配備一位班主任,並選舉或指定班委會,對學生嚴格管理。

對於大多數學生的學業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成長而言,班級制是一種建制上的保證,舍此無法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大多數學生也不可能自覺地努力學習。中國學生普遍較為努力,學得比較紮實,水平比較整齊;亦較少散漫、無所事事的現象,或沾染不良習氣;不能不歸功於班級制。

還應當看到,班級制的集體生活對青少年的成長重要而有益;團隊合作、榜樣、友誼,等等;對孩子們是寶貴的人生經歷與體驗,於其心智成長和人格健全不可或缺。十幾歲的孩子需要一個歸屬,和一群親密的夥伴。步入社會之後的成年人,往往最為懷念的,就是中學時代的班級生活與同窗好友。對此,我們在中國大陸接受了基礎教育的過來人深有體會。

但國內實行的班級制缺少彈性,對學生的自由發展有很大限制,對兩端的學生照顧不足。潛力超常的青少年被捆綁住了手腳,缺少自由發揮、脫穎而出的空間;學習困難的學生則疲於奔命,難以切實學到知識。培養的人才亦過於模式化,個性得不到彰顯與發揚。

再來看看美加中學採用的學分制。學校提供很多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教育當局只規定必須修滿的學分,由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來自由選課,來發展個人的潛能與特長。修課方式也很靈活,課堂聽課、網絡拿課、或成人夜校等均可,甚至自學後參加考試也得到允許。學生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學分制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空間。升學類或就業類,成績好的或成績差的,可以各取所需。可以說,學分制是西方教育區別於東方的一項基本制度,其優勢在於把選擇權交給學生,以保障人的自由成長,和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這一點上,國內外宣傳汗牛充棟,不再重複。只需指出,百年來西方世界精英的成長和層出不窮的發明創造,學分制是關鍵性的一環。[14]

然而,學分制並非萬能靈藥;它為西方帶來的,也並不全是成功的果實。事實上,在中學階段,特別是初中,實行全方位的學分制,造成了學生管理上相當程度的鬆散;長期以來,不但多數學生的學業未能達到標準,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為什麽這樣說呢?與學分制和選課制相伴相生的,是走班制。自由選課使班級的設置不再可能。學生沒有班,也沒有固定教室。教室通常屬於教師。像國內大學生一樣,中學生背着書包到處跑。 各年級只設一、兩個諮詢教師,學生和家長可以去諮詢選課或其他事宜。這種管理模式對高年級學生或許可行,但對低年級的孩子則是災難性的。

我們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立場想一想。事實上,與偏重智育的中國小學相比,西方小學的班級更人性化。班主任照顧孩子的全面成長,體魄與健康,生活自理,情緒控制,禮貌與人際關係,等等;教室也更像一個溫暖的家。然而一入中學,班集體、班主任和固定教室忽然之間都不見了!十三歲的孩子,此時感到多麼孤單、彷徨與無助!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這不蒂是一種傷害;又怎能指望他/她在朝夕之間學會和適應中學的規則和學習生活?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孩子,要建立起個人的朋友圈,就更不易了!

學分制的負面作用,年齡愈小的孩子受的影響愈大。以上所描述的,絕非聳人聽聞;乃筆者的子女和學生的親身經歷與感受。

當然,自由度大,培養出的學生各種各樣,差別也大。學分制對資質優異的超常學生最為有利。他/們可以通過特殊途徑較早修完中學課程,開始大學課程的學習,準備條件進入名校。也有充分的自由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利於日後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而畢竟十幾歲的孩子缺乏自律能力;這樣一種開放鬆散的管理模式下,加之下午三點放學,在校時間短;學生得不到嚴格的管教。因而大多數學生在學業上比較放鬆,散漫;以致無法達到應有的知識文化水準。學校里的反智傾向,抽煙、吸毒和校園欺凌等各種不良風氣的蔓延,也就很難避免。

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15][16]

· 美國高中生約有24.6%使用煙草製品,初中生中近8%吸煙。

· 未到法定飲酒年齡者的飲酒量占每年酒類銷售額的11%

· 近半數高中學生嘗試過吸毒,超過60%的青少年表示知道學校里毒品使用、流通、出售的情況。

· 公立學校中,4%的學生有記錄在案的犯罪行為。20.1%的美國學生在學校受到欺凌,7.4%的學生受到過嚴重人身威脅或傷害。

以上數據觸目驚心。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學分制下優秀人才的自由成長乃至脫穎而出,是以犧牲其他青少年的人生發展和前途為代價的!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有比較才有鑑別。由於來自中國教育體制和中華文化,筆者及其他中國學者更能夠感知與認識上述社會問題的緣由。美國中學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實行學分制,至今已一百多年。其開放式的、鬆散的學生管理,對於青少年教育及社會成員文化素質,以及社會安全的負面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絕對不可低估。

學分制適用於大學,中學則需十分謹慎。筆者認為,將班級制從小學延伸至初中,是美國、加拿大以及西方扭轉其教育頹勢的必要舉措;選修課可以逐步引入。高中階段,在實行學分制的同時,強化對學生的管理,兼顧自由與嚴格兩個方面,亦十分關鍵。

再看看中國大陸的情況。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教育部大力在高中推行學分制。但由於高考制度未變及其它原因,學分制的推行受阻,始終未能到位。

從國內連篇累牘的分析學分制的文獻中可見,有些人認定學分制是一種先進體制;認定西方由於實行這種體制而成功;這樣的制度在中國之不能實行,乃國內教育的不足和人們觀念的狹隘所致。殊不知與綜合中學一樣,學分制也有其固有的弊端,只適用於一定的範圍。班級制而非學分制的選擇,儘管限制了尖端人才的成長,中國卻得以保持基礎教育的穩定及大範圍的質量。只相信文字宣傳而不了解實踐結果,由此得出的結論差矣!

改變走向極端的應試教育,引入選修課,把一部分選擇權還給學生;使現行體制變得更多樣化,人性化,更靈活,是必要的。但切忌走向另一個極端。尤其初中階段,不可採用學分制,重蹈西方舊轍。

四、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學習美國,也搞過綜合中學和學分制,十年後卻在一片反對聲中收場。也就是說,中國這個學生學習西方老師,但發現了問題與弊端,早就作了相應的改變與調整,儘管其結果亦有不利的一面。[12][13]

不止綜合中學與學分制帶來的問題;其它如將物理、化學和生物合在一門課中教授的“綜合理科”;名為發現式實則謬誤百出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以及教師資格過低及教學管理的缺位;等等。經過數十上百年試驗,兩種不同體制,不同課程設置及其標準,以及教師和教學管理等一系列作法的優劣得失已見端倪。

筆者相信,國內教育與國際接軌晚,及國內基層,包括教師、學校、家長及其他人士對一些西方體系與做法的抵制,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基礎教育起了保護作用,也為世界保留了傳統教育的一個樣板,一份參照。這種抵制出於一千餘年科舉選仕造成的奮發向上的社會心理,及由此帶來的對教育的高度期望。當然,這種期望同時帶來極其功利化的負面結果,是應當糾正的。

西方社會因無有力的抵制而未能糾正其不足,揭示出其社會文化心理在這一方面與中國的巨大差異,以及缺失。[17][18][19]


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 會長   沈乾若 博士  

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碩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數學博士

中國大陸和加拿大數十年大、中學教學及辦學經驗

2016年8月

sharon_q_shen@yahoo.com

參考文獻:

1. “PISA 2012 Results in Focus— What 15-year-olds know and what they can do with what they know”, OECD, 2014

2. “National: The Condition of College & Career Readiness 2015”, ACT Inc.

3. “Skills in Canada:  First Results from the Program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 PIAAC, OECD, 2013

4. “What to do about Canada’s Declining Math Scores?”, Commentary No. 427, C.D. Howe Institute, May 2015, by Anna Stokk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Winnipeg

5. “New analysis of U.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finds half century problematic ‘strands’ structure”, Notice of American Mathematics Society, Oct. 11, 2013

6. “Discovery Curriculum Fail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Qianruo Shen, Educational Quest Society of Canada, 2016. 3

7.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L.S.Lee, Access to Education》,2000.8

8.“綜合中學的冷思考”,石偉平&徐國慶,《職教論壇》,2000年10月

9. “西方中等教育綜合化: 歷史與比較的視角”,楊捷《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10. “英國的綜合中學”,代其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S1):68-71

11.“感知德國職業教育:德國人為何不擠破腦袋考大學”,柴野,光明日報 2014-6-15

12. “20世紀20年代中學學分制的歷史考察”,付文珍,《考試周刊》,2012年63期 

13.  “走進我國高中學分制歷史的深處――解放前高中學分制的歷史回顧與反思”, 王海仔, 江西教育學院教育系, http://blog.sina.com.cn/ksgl,2007-08-22    

14. “探討高中學分制的利弊”,朱曉蘭,百度文庫,2010年12月27號

15.“糜爛青春:美國青少年生活現狀報告”,《騰訊國際新聞》,2016.3.23, 第92期

16.“當代美國青少年犯罪成因研究”,孫淑敏,《青年研究》,2000年,第8

17. “六十年親歷之中西教育”,沈乾若,百度文庫,2016.5.6

18. “教育切忌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沈乾若,共識網,2015-03-30

19.“融匯中西,揚長棄短—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博客,萬維讀者網

20. “綜合理科為科學教育帶來什麽?”,沈乾若,加拿大博雅教育學會網站,www.boyaquest.org

21.“發現式課標拖垮小學數學”,沈乾若,美國華裔教授專家網,2016.2.23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