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为自己和全群谨慎 文/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本文音频由李慕溪弟兄朗读:
士7:19-8:35 我多年前就认识一位老牧者,他年轻时就来到美国留学,学的是化学专业,毕业以后回到了老家,在国防单位工作。上司对他非常器重,很年轻就身居要职,前途不可限量。但有一天,早上起来,突然四肢无力,就像瘫痪一样,几乎不能动弹,当时就吓坏了,年纪轻轻怎么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马上打了急救电话,送到医院检查,结果经过仔细地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到了晚上,身体也慢慢恢复了正常。这位弟兄想到了一件事,就是在几年以前,他在神面前立过誓言,就是要放下一切属世的工作,做一位全职传道人。想到这里,他没有任何怀疑了,这次身体上出现的状况,是神对他以前许诺的一个提醒。弟兄毅然辞掉了手中的工作,准备重新读神学,走上事奉的道路。当时他的亲朋好友及上司都非常震惊,极力挽留,但弟兄知道他的决定是出于上帝的呼召,世界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前途远大,但比起神家的工作算不了什么。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事奉的道路。后来他一直持守在事奉的道路中,虽然出现过几次教会的纷争,一部分人离开教会,也经历过一些教会成员地诘难和攻击。但他一直坚持神所赐的工场,一直到现在虽然80多岁了,仍然作神家的牧者。熟悉他的人也知道,老牧师也有自己的一些软弱,但人无完人,他直到今日一直忠心地服事神所托付的群羊。 士师记中的基甸,是一位平凡的人,但被神使用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是一位多面的人,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拆毁了巴力的坛、砍了木偶,又以300精兵夜袭米甸人,取得大捷;也有滥杀无辜,娶了无数妻妾,有70个亲生儿子,以至留下后患,给家庭乃至以色列全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基甸作为以色列的领袖,他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取胜的关键不是依靠武器 (士7:19-23) 基甸是神所呼召的以色利人的士师,他的使命是带领以色列人打败凶恶的入侵者米甸人,使以色列人摆脱米甸人的奴役。要完成这一艰难的任务,基甸必须要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打败强大的米甸联军。预备作战的以色列人只有300人,而对方的人数“如同蝗虫那样多”(士7:12)。要和对方打仗,从双方的力量对比看,处于绝对劣势。何况对方还拥有众多的骆驼,这就是说对方在后勤方面有强大的保障,米甸联军在战略上处于优势。以色列人既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也没有铁车等先进的武器,但他们信靠掌管万有的独一真神,这是他们唯一的优势。 “于是基甸将300人分作三队,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内都藏着火把。”(士7:16) 这“瓶子作战策略”应该不是基甸想出来的计划,可以说,这是和“耶利哥作战策略”是一脉相承的。“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7:20) 接着又说:“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7:21) 这300人根本没有拿武器,因为他们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着口号。他们喊的口号是“耶和华和基甸的刀”(20)。这个口号令对方闻风丧胆,再加上半夜看到的是一片火把,角声在半夜的时候发出极大地响声,他们仿佛自己的梦境变成了现实,所以米甸军队闻风丧胆,阵脚大乱,彼此用刀互相击杀。作为以色列人,当喊叫“耶和华和基甸的刀”时,是一种宣告:这是一场神交在我们手中的战争,是神在前面为我们争战的战争,也就是说他们在打一场早已得胜的战争。这不是人的力量所为,而是上帝的作为,圣经说“为你们争战的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书23:3)。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依然是:“你们一人必追赶千人,因耶和华你们的神照祂所应许的,为你们争战。”(书23:10) 今天我们常感到逼迫我们的力量强大到令人窒息,所以我们就灰心丧气,这实际上是只看环境,没有看到环境之外上帝掌管着一切。我们所信的,大过地上一切的君王及属他们的权势。我们所关心的焦点不应是我们对手的动态,而是我们是否站在神的一边,是否行在祂的旨意中。实际上,这场争战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历史上,面对敌基督的势力时,教会从来没有失败过,我们要靠主夸胜! 二、解决内部问题时要谨慎 (士7:24-8:17) 作为以色列人的一支以法莲人,他们也参与了后期的战斗,就是把守约旦河的渡口,并捉住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一个是俄立,一个是西伊伯。然后他们带着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级去见基甸。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基甸大大地争吵。”(士8:1) 他们的目的是在基甸面前邀功,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首先向基甸发难,这完全是一种挑衅。如果这场战争是处在逆境中,他们肯定不会提出这一疑问。现在针对米甸联军的战争向着胜利的方向发展时,他们提出了这一诘问,显然是针对基甸的一个挑衅。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基于自己是约瑟的后代,有天然的优越感;也可能是认为自己的支派非常重要,这场战争理所当然应该由以法莲人来主导。现在却由玛拿西支派的基甸主导了这场争战,所以他们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我们要留意这是一种敌对行为,他们是在对神的拣选抱不平。基甸之所以成为士师,不是因为他想当就当的,而是神所选的,是出于神主权的拣选。 在教会中,类似的事也发生过很多次,有些人会常说:“凭什么你是教会的负责人,而不是我?你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存着这样的心,就会不尊重教会的牧者和长执,甚至在教会中争权夺利,对神的家造成亏损。 基甸对以法莲人的刁难解决得很有智慧,他说:“神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士8:3) 意思是你们做的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因为你们抓住了他们的两个首领,与你们相比,我所做的工作就算不得什么了。基甸说了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圣经说:“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15:1) 基甸是以谦卑胜了对方的骄傲。 基甸对另外两个地方人的行为却是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手段。他们是疏割和毗努伊勒,都属迦得支派,住在约旦河东的雅博河一带,这里曾经发生过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与天使一夜摔跤的事。基甸虽然不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战争,但很需要其他人从食物以及物资、后勤方面的大力支持。当基甸带领300人连续追击米甸联军,处于饥饿状态时,就对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说:“求你们拿几块饼来给跟随我的百姓,因为他们疲乏了。我正在追击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和合修订本,士8:5) 疏割人和撒慕拿的首领回答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士8:6) 这个话其实说的是反话,因为西巴和撒慕拿还在追击过程中。他们的意思是说你们只有300人作战,对方仍然拥有15000多军队,现在说胜利还为时过早。实际上他们怕万一基甸在随后的战争中失利,自己冒然去支持基甸,会引起米甸人的报复。这些人只算计自己的小利,而将民族大义和对同胞的怜悯之情抛之脑后。他们宁愿不得罪外邦的暴君,也不愿冒一点风险去支持自己人,这是极度的自私自利,不是神子民应该有的态度。 这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背叛,基甸毫不留情地给予了惩罚。当战争胜利后,基甸捉住疏割城里的70多个长老,用旷野的荆棘和枳条给以责打;他又拆了毗努伊勒的城楼,杀了城里的人。同样是基甸,对两件事的处理完全不同,对以法莲以和平温和的方式,但对疏割和毗努伊勒则是非常严厉的方式。为什么采取双重标准呢?以法莲人是一个支派,人多势众,基甸惹不起他们,只得小心赔不是;疏割和毗努伊勒则都是小城市,基甸怕以法莲整个支派,难道还怕一个小小的城市 (郭文池,2015,2015,页117)?基甸取胜以后拿他们开刀再容易不过,基甸借着疏割人、毗努伊勒人杀一儆百,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但仔细思考,这两件事的确性质不同,以法莲人是诘问基甸与米甸人打仗,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通知我们呢?而疏割和毗努伊勒则是在基甸对外邦战争的关键时刻,因为怕得罪凶悍的米甸人,而拒绝帮助自己的同胞。 三、得胜时要谨防出现的危机 (士8:18-35) 基甸在追击中,捉住了米甸二王西巴和撒慕拿,其残余溃不成军 (士8:12)。这两个王曾经杀害了基甸的许多兄弟,如何处置这两个米甸首领?这是基甸的国耻家仇。以圣经为根据,有两个原则可以依据。第一个就是公义的原则;第二个就是怜悯的原则。根据公义的原则,他们是外邦暴君,又是以色列人的国家敌人,处死他们是罪有应得。基甸处死了二王,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说:“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士8:19) 最后基甸亲自杀了米甸的二王,这里面有公报私仇的意思。 怜悯的原则,是神给子民的更高原则,如果基甸按照神的怜悯行事,那么神会给他更大的赐福。旧约先知告诉我们,神对我们的要求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我们在解决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谨记神的两个原则。 接下来以色列人存着感恩的心,要拥戴基甸和他的后代来领导自己。这又是一个潜伏的危机。神知道人很容易自夸,所以对米甸人的战争,神只是用了300人就大获全胜,目的就是免得人夺取神的荣耀。即使这样,以色列人仍然把荣耀归给了基甸。基甸的回答看起来没有多大的问题,他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士8:23) 有人认为,基甸在理性上知道自己不能作王,但感情上他受到了权利的诱惑,故此,他虽然理性上拒绝作王,但在感情上、行动上接受了作王的请求 (张慕凯,2000,页116)。 “基甸以此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士8:27) 基甸做以弗得应该是为了寻求神的旨意。但圣经记载说:“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也就是说把以弗得当成偶像去事奉了。做以弗得的金子,是从仇敌以实玛利人手中夺得的,原来的用途是金耳环、月环、还有金链子等,基甸把从以色列人手中搜集到的这些金子,作了以弗得,这就使得敌人的网罗转移到了基甸那里。圣经说:“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8:27)基甸制作以弗得,实际上使以色列人陷入拜偶像的陷阱里面。 基甸不应该制作以弗得,而且百姓们不应该拜以弗得,他们应该说单单地事奉耶和华才对。基甸死后,和其他士师时代一样,圣经说:“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士8:33) “巴力比利土”是 (立约之巴力) 的意思。第八章的最后说:“以色列人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神,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士8:34) ,以色列百姓甚至都忘记了基甸在他们身上所施的恩典。 这一结尾是令人非常悲痛的,不仅是以色列人对信仰的不忠和背叛,这一结果也有基甸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被神曾经大大使用过的人,更要警醒,在功成名就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然就会放松警惕,晚节不保,留下终身的遗憾。 参考文献 张慕凯 (2000)。《士师记:乱世中的拯救》。中國,香港:天道书楼。 郭文池 (2015)。《谁是我王?从士师记看敬虔人生》。香港:明道社。 圣经 (和合修订本),电子版。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六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点-上午10点 美国中部时间 主日至周四: 每天晚4点开始,次日清晨8点结束 周五:晚4点至8点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