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篇在西方華人社區網上的熱貼《為什么中國媽媽是一流的》,讀完之后,五味雜陳。
首先,我不得不承認,此熱貼中所表達的“中國媽媽”,在為人父母的中國人中,的確是很普遍的。盡管這位“媽媽”還不算是一位地地道道從中國長大的人。
摘一段這位“一流媽媽”的育才文字:
“許多人都想知道中國父母是如何撫養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的,不管他們(子女)愿不愿意,都能把他們培養成數學天才和音樂神童。就象是由于家庭內部薰陶的一樣,好了,我可以告訴他們,我做到了。下面例舉的是我女兒索菲亞和路易莎絕對不許做的事情:
1,在外過夜。2,看電影。3,出演校園劇。4,抱怨沒有參加校園劇。5,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6,選擇自己的業余活動。7,考試成績沒達到A。8,除了體育和戲劇外其它學科沒有得第一名。9,除了鋼琴和小提琴外學其它樂器。10,不學鋼琴和小提琴。”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位“中國媽媽”不但有一流的人格控制欲與強迫欲,更有一流的扼殺孩童天性與稟賦的手段。可以想象,若有孩子達不到她的要求,她的苛厲體罰手段也必定是超一流的!
不容否認,天地下的中國媽媽們,多數都有對子女們最感性強烈的愛。但要說到子女教育,從孩子們長大后的幸福感,到育才與樹人,再到子女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上,“中國媽媽”們的育子方法,絕大多數都只能歸入二流。
這位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她可以認為自己的職業成長是一流,但理所當然地認定自己的“媽媽角色”也是一流,那就是一種嚴重的錯覺,再寫出書來標榜一流,就更是一種誤導了。
用體罰與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用過度的精神強迫----即精神虐待的方法,來取代子女教育中的鼓勵、說服、引導、寬容、尊重,以家長獨斷專行的決定來代替子女的選擇自由,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很會彈琴,很會做算術題,長大后會有幾種才藝在手,能做個好工匠,能模仿天才們的杰出作品。
但是,從小喪失了選擇權,長大后必然缺乏自由的個性;從小凡事跟從,長大后必然缺乏責任的擔當;從小凡事聽從,長大必然缺乏獨立思考;從小沒有埋下自由的種子,長大后怎會有自由的心靈?一個缺少自由心靈的人,必然缺乏創造力。
人類歷史積累至今,科學文化知識浩瀚如煙海,父母們不可能將所有知識精華傳送給下一代,主導上一代人的知識價值,不一定就會以同樣方式主導下一代人,同樣,上一代人的遺憾,不一定也會是下一代人的遺憾。
巳知的都成為過去,將來的都是未知。小到個人的一生,大到人類未來的發展,每個階段都充滿了未知,充滿了多重選擇,所以,一個人也好,一個社會也罷,自由的個性與創造力的培養,才是推動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發展成長的永恒動力。
為了給下一代輸入幾種有限的知識,或為了彌補上一代人的缺失,而剝奪下一代人的選擇權利,限制下一代人的自由個性,扼殺下一代人的天賦異稟,忽略下一代人的興趣發展,這是從根本上歪曲了教育的目標,
本人認為,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在于教兩種技藝,讀幾本書,而在于發現學習的興趣,提升獨立的能力,開拓思維的空間,培養創造的才干。
這位“中國媽媽”的育兒經,之所以在東西方兩個社會引發熱烈討論,是因為東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而這,自然來自于東西方各自的文化傳統與思維方式:
傳統上的中國人講究權威、服從、集體共性,注重知識的積累,強調以史為鑒;
西方人則不甘服從于權威,講究個性,倡導獨立自主,注重于未知領域的探索,強調創造與開拓;
中國人的文化是保守型的專制文化,西方人的文化是開放型的民主文化。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一種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繁衍。沒有對已知的掌握,就沒有對未知探索的能力,同樣,固步自封于巳知,或囿于巳知而恐懼于未知,則繁衍發展就必定落后他人。
學習的興趣、自由的個性、天賦的開發、創造力的培養,是子女教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這正是西方教育中的精華,是他們最注重,也最成功的部分。
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反映在子女教育上,則是偏重于“既往”的巳有知識(例如科舉制度對四書五經),偏重于“承上”的歷史信息(例如對二十四史的治學),偏重于權威價值的認定(例如三綱五常),歷來就缺少對人的自由個性的培養,甚至,教育的目的就是扼殺孩子天生俱來的本有個性與天賦異稟!三字經開篇有言為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
因此,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存新領域的開拓,從古到今為止,絕大多數都是由西方人來完成,因為文化因素,中國人整體上被限制了這種能力。在中國未曾西方化的歷朝歷代,發明創造被稱為奇技淫巧,少有被寫入正史的,人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為了當官,所謂學而優則仕。若當不了官,則為滿足一己之物欲,所謂書中自有顡如玉,書中自有千鐘黍。若既卑賤又貧寒,則只能修身養性,自我安慰了,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句話概括了中國人受教育的意義。
中國人的子女繁衍如草莓,種子被母株供養的營養果肉包裹著,在最近母株的地方成熟落地,在狹小的空間里發芽、成家、成簇、成片地生長。
西方人的子女繁衍如蒲公英,種子赤祼輕盈,沒有上一代人留下的果肉營養,只有一張可以載身而飛的傘,隨著天風飄散四方,無論天涯海角,只要有陽光泥土與水,都能落地發芽、茁壯成長。
我們既然也能從祖居地飄洋過海,來到西方安家,也是否能將草莓與蒲公英嫁接,培養出新品種的下一代呢?
Gap
20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