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毛澤東馬列主義與中國文化 在星晨和阿妞二人撰文,揭示了毛澤東和中國文化的關係後,主要反對者的意見, 我發現,倒不是說對毛澤東的評價如何,而是認為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所作所為, 不是中國文化的錯。但也有人認為是鄧小平為代表的,到現在還在執政的共產黨產 生腐敗,毛澤東時代還是好的。這說明中國文化好壞作用都有,不同意基本否定中 國文化。說到共產黨,無論是毛澤東代表還是鄧小平代表,又不能不牽扯出馬列主 義來。所以咱們乾脆來個“三堂匯審”,把所有的“嫌疑犯和證人”都帶到,看能 不能來個“快刀斬亂麻”,以了結這一樁公案。 首先,鄧小平的共產黨,主要追求經濟的發展。因為作為一個意識形態,共產黨在 世界範圍內,馬克思理論那一套,20年前就都垮掉了,所以決非中國共產黨能有回 天之力。鄧小平提出的,“市場經濟”不是判斷“姓社”還“姓資”的根據,突破 了馬克思的計劃經濟理論,本質上是對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體系的破壞。因為 馬克思的理論本身有致命的錯誤,所以鄧的背叛反倒對了。由於鄧,中國起碼在經 濟上發展了。但在精神上,中共則是和其過去東歐的“兄弟黨”一樣,早就拋棄了 馬克思主義,而又沒有什麼新的東西。這樣的日子不可能長久,因為人不是動物, 光吃飽就完事了,中國自己不可能創造一個新的理論,這也是為什麼胡哥一急,縱 身跳回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抱起被黨批判過的“孔子這個佛腳”的原因。 對鄧的共產黨來說,保存毛澤東的遺產,與其說戰略部署,不如說是權宜之計。因 為現今的中共已經是老鼠下耗子 - 一窩不如一窩了,每一代上台,唯一的希望就是, 共產黨不要倒在我的手裡。這種大廈將傾的感覺,可能與中國歷代皇朝沒年的感覺 一樣。到了有一天沒一天的時候,任何精神上的創新絕不可能。在毛澤東代表的中 共時代,儘管毛本人另有他謀,對社會的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追求精神理想的時 代。無論人們的頭腦在那時是如何簡單,人們還是有個“邏輯”,有個黨編織的 “夢”,並心甘情願地為其奮鬥着。這說明人的行動來源與思想,一旦思想觀念改 變了,社會就要變化了。問題是,為什麼毛代表的共產黨會引進西方的馬克思主義, 而被中國人接受?這就不得不到中國的文化中找原因了。 有人說,當時的馬克思主義是一股世界性的思潮,不僅在東歐和中國,其他許多國 家都受到影響。受影響都有,但要紮根,則必須有土壤。這就好比一陣風吹皺一湖 清水。風過去了,湖面上的萍浮必然漂走,而湖中的蓮耦毅然不動:這就是有根和 無根的區別。同樣是社會主義這股風,西歐北美並沒變,而東歐和亞洲多數國家卻 變了,這個區別就來源於文化的不同。具體地說,是社會中個人在三個方面定位不 同:意識,經濟和政治。 在西歐北美的國家中,牢不可破的概念是“個人”,社會的定位在個人。個人的政 治權力,財產權力,和宗教信仰權力。而在其他文化中,社會的定位在最高統治者, 沙皇或皇帝。其他人沒有不可侵犯的財產權和政治權力,宗教信仰的力量極其微弱 或不存在。這樣,當馬克思主義被當作權威,馬克思主義鼓勵人們造反,人們一想 “無產階級失去的只是索鏈”,不搶白不搶,不殺白不殺。整個社會在這樣的邏輯 下就轉向了馬克思的暴力統治。 最後,中國文化接受馬克思主義不是偶然的, 而是中國文化容忍這種學說,有市 場。正象毛澤東反對中國文化,而他這種“孫悟空”精神,正是中國文化的特色之 一。 當一個文化是個“陰陽”圖時,還有什麼東西不能放到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