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庸讳言,最广为人知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要么无组织,是一盘散沙,要么有组织,是一坨寒冰。以己之特色测度世界,就有人说奉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乱像多,人民遭殃。但无论上下谁都知道这样的说法从何而来。还有个说法是,不要人多嘴议论,方能产生效率。看看历史,以治国论,这种效率的最高典范是纳粹德国。尽管发生在几十年前,那个西方样板的效率仍是今日中国难以企及的。可见效率绝不是国家民族走正路而立于不败的保证。 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旷古未有的组织形式,被运用贯穿到社会基层,得到了大陆江山一统的结果。其后数十年,正因坚守这一组织形式,便恰恰保证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永远不可能实现,除了作梦、在哪儿都看不到。今天,对民主集中制(民主本是为了实现集中,集中却不是为了指导而是为了服从、以使行政名正而言顺)的理想描述已经成了坚不改革者公然南辕北辙的车旗。 饶有治国经验和历史责任感的赵紫阳曾对人说,我们现在不培育反对党,一旦(社会)有事就会很危险。这句话,除了讲到政党(执政与在野)应服务于社会这层意思,也预示公民必须学会组织自己,不只为了反抗和诉求,更是为了协调、稳定和共进。现代宪法中都规定公民有结社自由,根本原因应是在此。这位贤者点出的道理,与当年王鼎钧先生对监视他的国民党特务讲说的“民主,就是解决如何‘失国’(指从专制走向宪政常态)的问题”是一脉相通的。王先生尽管失望地离开了台湾,终竟在有生之年看见自己的道理在那里得到证实,比赵先生幸运得多。 为了中国人站立于现代社会、达到能经过上下协调组织自己的国家的政治局面,庙堂与江湖,哪边应先迈开第一步?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问题,讨论与“做起”并观,应当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自清末民初以来的实践揭示了一些答案,但需要更多的人在言行互动中达成共识。 相关文字: “励精图治”乎? “大国崛起”乎? 同舟共济 朝向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