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海一代,海二代--万维有奖征文
  庆祝万维读者网创建15周年(1998年4月17日~2013年4月17日)
网络日志正文
南天明志:为了寻觅心中常念的那一方净土 2013-09-03 22:34:28

   

  算起来,我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成为海一代,似乎是偶然,却也顺乎自然。

  眷恋故土的人– 黄浦江畔梦碎

  说成为海一代是偶然, 因为我家世代本属于中国最不喜欢迁移,更不用说远走异国他乡的上海人。我这里所说的上海人,和现今居于沪上自称上海人的居民乃不同的地域群体。眼下上海两千多万人口中,实际上真正的上海本地人,也许硕果仅剩大约30几万人。这些才是上海的原住民,他们不自称“我”,更不会把“我”字像现在的新上海人发成“哦”音,家祖父一向自称 “伲”,伲字听上去平实安详,令人想起了泥土,“伲”字本就是人和泥的混然天成,况且,人不正是生于土,归于土吗?

  上海本地人一向眷恋故土,有着向土里去寻找生活的传统,大多人家祖传有三亩五亩或十亩八亩土地,宅基地上建有朴实无华的平房,多数安于本分,乐天知命,不羡皇帝不羡仙,关起门来过自家的日子。上海本地人也委实平庸无奇,绝不精明,加上普遍智商平平,能在商海官场或学术圈出人头地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尽管如此,本地大老倌们却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近世纪来,不管你是外来的白俄或犹太人,还是本国的宁波人,苏北人,安徽人,广东人,山东人或东北人……无论你是来避难,逃荒抑或是来寻梦,冒险或淘金,一概来者不拒;任由大家在伲厄(我们的)家门口叠床架屋,翻江倒海般地折腾,听凭你搞得风生水起,发家致富,赚得盆满钵满,上海本地人始终不为所动,淡定安详地延袭着祖宗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不变。

  家祖父本是花农出身,终其一生,栽花植草,经营着自家的花园苗圃。即便传至家父一代,他读了九年法文洋书,家居也搬迁到了旧上海的法租界上,那年头每到周末,父母老是带了我和姐弟往乡郊的祖家老宅田园里跑,在那里消磨大半天时间,回来时,常常在三轮车上满载了自家田里出产的蔬果豆类鲜花等各种农产品,卸在弄堂过街楼的地面上,请邻居们随意取用,与大家共享农田带来的新鲜收获和乐趣。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祖家的故园苗圃先后被政府无偿征用。再到后来的文革时代,连自住的家居,也由革命委员会安排住进了四五户人家,屋主变成了房客,还被勒令缴付房租和“补缴”欠租,匪夷所思。当然,一国蒙难,殃及万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而,童年时田园生活的乐趣却早已在我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话说回来,失去了土地和家园,还不足以叫人下决心远走他乡,最不堪的是对家国的未来失去了信心,才最终半是无奈,半亦自然地踏上了移民不归路。

  其实,在上世纪,眷恋故土的中国人岂止车载斗量?早年的移民即便已在异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却总难割舍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多灾多难的国土,百年来,无数留洋的志士学人,稍有触动,就像一群群固执的海龟,前赴后继,跃入大海大洋,义无反顾地向着东方故乡的海岸奋力回游,共赴国难。然而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恋情,到头来几乎无一例外,都令那代老海归们从希望到失望,再从失望到最后彻底绝望。1949年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写下了举不胜举家破人亡的心酸故事,老海归们的家国情结最终都被碾得粉碎。已故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一首小诗的上半闋,简明地詮释了这种现象,他写道:“若是留在大陆,五关怎能飞渡?假如去了台湾,绿岛必定常住。生个右派嘴巴,加上白专肚肠,黄巢杀人千万,怎能不在其数?”

  一位基督徒老海归,隔壁邻居兼我的英文启蒙老师李好善教授的故事,常令我扼腕叹息。李好善教授早年留美,学成后归国,曾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文革后,他那也是留美的夫人毕镐英女士曾私下对我这个小字辈说过:“我们这代人很不幸,一生在战乱中度过,从民国以降,军阀混战,抗战,内战,好不容易盼到解放,期望回国效力,安享老年太平,没料到是这样的结局。”

  原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归国后的李好善教授突然被沪江大学逐出,罪名是 帝国主义走狗,从此他赋閒在家。文革前,还常能听到隔墙的教授一家弹着钢琴唱唱赞美诗,文革开始后,琴音歌声消失了。偶尔见到鹤髮皓首的李好善教授拿了个小板凳,坐在一群里弄家庭妇女和老头们中间,开小组会,学时事,读毛选,不知当时教授心中作何感想。不过,若和他同时代的海归知识份子们相比,李先生应当还属大幸,因为他早早就被逐出了校门,由此也失去了所属单位的监管,小隐隐于野,无意中竟逃过了文革一劫,幸免被残酷批斗的恶运,不然必定遭遇更不堪的结局。

  文革结束后,李教授在美国的长子联系上了他,为他办妥了赴美国的签证,不料在1980年的一个夜晚,逾80 高龄,就在次日要登机赴美的教授,也许是过于激动,竟在当晚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抱憾未能在阔别四十多年后去圆和子孙重聚的梦。

  我参加了李好善教授的葬礼,灵堂裡迴荡着德沃夏克的乐曲“回家”。此后我常常会记得这一幕。除了心中思忖:“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另一个问题也常纠结在我的脑际:“回家回家,天涯海角究竟何处能觅一个家?”

  五年之后的1985年,冥冥中的安排,也许正应了西谚“Life begins at forty”(人生从四十岁开始)之说,我四十岁那年,自己竟也踏上了赴澳洲之路,不期然地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一代。

  离乡背井的人– 南天澳洲梦圆

  澳洲人惯常说的“The Great Australian Dream”(澳洲梦),是指能拥有一幢自家的小屋,花草繁茂的前园有木篱(picket fence)围绕,后院放置着烧烤炉(BBQ),有宠物和小孩在戏闹。澳洲普罗民众的心态,很像上海本地人,大多闲适和平,很实在,不攀比,不尚虚空;热爱自己的家庭生活,业余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少不了园艺,冲浪,游泳,澳式足球,扳球等,啤酒和户外烧烤则是经常的周末余兴。

  因此,初到滨临太平洋的海港城市悉尼,除了觉得新鲜,我竟有了不少似曾相识的感觉。一些童年时的朦胧记忆,似乎被唤醒了。大多数澳洲人说的英文并非中国学子熟悉的英音(British accent)或美音(American accent),他们说着明显带澳洲腔的英文,澳洲人常常颇為自得自嘲地说:“We write English, but speak Australian.”(我们写英文,但是说澳语)可不是,我的祖辈不也是写着中文字,却说着浓重口音的上海本地话吗?

  我的澳洲梦始于1988年,在澳洲的花草泥土中,我分明嗅到了上海祖家田园的芬芳,于是忽然萌生了想要在这儿安家落户的冲动,就在那一年,我竟不假思索,向银行办妥了房贷,签下了一个购屋合同。那房子原本是青年牧师柯林斯俭朴的小木屋,小屋室内约一百平方米,三室一厅,很干净整洁,坐落在大约六百平方米的前后园土地上。柯林斯牧师有三个小孩,那年他太太怀了第四胎,他们要换大些的家居,所以将此屋上市出售。也许因为孩子多,他们很忙,前后园除了修剪得颇为整齐的草坪外,鲜有栽种其他花木植物。这倒正合了我的心意。

  迁入新居后,少不更事的儿子对我说:“阿爸,你怎么买了这样一幢破房子?”我说,“儿子,房子并不破,只是简朴罢了,我买的是房子,目的只是安家。需知,房子(house)和家 (home) 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这些你以后慢慢会明白的。”当年,这间座落在悉尼外西区的板屋平房,是我花八万八千澳元就连地带屋买下的寒舍,在我家乡上海徐汇区那些住在 “上只角”的 “老克勒”们的眼中,这只不过是穷人或工薪阶层居住的“下只角”罢了。然则,上海本地人从来不与人家攀比,更何况我举目无亲,阮囊羞涩地来到一个新的国度,对此地毫无贡献,又怎能有非分之想?我们失去了故园,能在异国他乡觅得一方净土,安下身来,于愿已足,夫复何求?

  接下来的日子,在工作学习之余,我的时间精力几乎都花在前后花园里。也许血液中本就有着祖上花农的遗传基因,蒔花弄草我早已无师自通,加上澳洲得天独厚的园艺底蕴和周遭氛围的潜移默化,我如鱼得水,自此不分寒暑晴雨,不断添砖加瓦,抬石垒土,栽花植树,许多年下来,除加建了二楼,竟也打造出了花草繁茂的前后园。平心而论,我的澳洲邻居大多是懂得美化家居环境的,他们的花园都争妍斗艳,有型有款,各具特色。不过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也开始在我的家居前驻足观望,还常常发出一些真诚由衷的赞叹,并主动和我交流园艺的心得体会。

  记得幼时读过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他老人家曾在书中声称,即使秦始皇拿阿房宫来换他的缘缘堂,他也不做这个交易。丰老先生的执拗和上海本地人与生俱来的“既狭隘亦宽广”的本性很合拍,所以我能体会到他对自己家园的挚爱之心。同样,我也格外珍惜自己能拥有一个素朴的家(a modest  home),且深感家居不受侵犯是何等难能可贵。值得欣慰的是,在民主国家,私家居所是得到法律制度保障的。英谚有云: “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如我们常说的,自己的家是“风能进,雨能进,皇帝不能进。” 西谚又云:“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心安之处即是家)。近30年来,我享受着澳洲生活的安宁闲适和内心的恬淡平静,“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知不觉竟常常将他乡当作了故乡。

  生活中偶遇的一些小事,也常使我感慨不已。时光飞度,我中年时抵澳洲,如今不觉已年近古稀,虽尚未老态龙钟,但心中已服老,每次驾车出行,车中必备手杖,留意步行安全。有次,我在油站给汽车加满油后,步入室内付款,将手杖倚在柜台前,不小心手杖滑落在地,还没等我意识到,离我身后两米左右的一个二十来岁的澳洲青年,已急急先跨上一步,将手杖从地上替我检起,交还予我。

  我谢了他,他礼貌地微笑作答,年青人英俊洒脱,衣著典雅入时,却低调不显山露水。我启动车子离开时,见他也回到了车上,座驾是一辆新款的Porsche (保时捷))跑车,显然是中产人家的子弟。出身殷实,却教养良好,彬彬有礼。这样一代阳光新人,在澳洲绝不鲜见。类似温良恭俭让的人和事例,我经常亲历目睹。数算下来,澳大利亚仅仅两百余年历史,就业已从立国之初奉行野蛮残暴的殖民制度和白澳政策,迅速蜕变发展成一个民主自由,高度文明与平等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怎不令人感慨。

  走笔至此,南半球的澳洲已进入冬令,即使白天阳光和熙温暖,入夜后,悉尼的户外也使人感到阵阵逼人的寒意。从2006年起,澳洲慈善机构新南威尔士洲的 St. Vincent de Paul Society组织发起的《总裁露宿街头》活动,在今年已进入第八个年头。过去七年来,每到6月21日,悉尼一年中最漫长的寒冬夜晚,许多大公司的总裁(CEO), 呼朋引类,相约了在悉尼街头露宿,通宵达旦,以这个活动来体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人士的困苦,唤起世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并带头捐出善款,帮助露宿街头的人们回家。截至去年,七年活动下来,总共已经收获募捐款项一千三百万澳元。而今年该活动的目标更预期吸引多达一千二百名公司高层主管参加,期筹七百万澳元善款。如此充满爱心的社会,真正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的悲天悯人情怀。难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3年3月14日公布最新世界上一百八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排名榜上,澳大利亚高倨全球第二 位(挪威第一)。

  环顾变幻无常的世界,作为海一代老人,身处澳洲福地,除了感恩,更时时祝愿澳洲“天常蓝,地常绿,国常泰,民常安”,也常翘首北望故国,祈天佑中华,世界大同,早日建成民主宪政的社会。在当今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环境中,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老朽人微言轻,也许不合时宜,但孜孜不倦常用上海本地人的祖训,对自己的小辈发声:“布衣暖,菜根香”,“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依然记得,1994年我入了澳籍,入籍仪式结束后,我独自在悉尼海德公园内静坐良久,回顾移民历程,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身处彼时情景,禁不住默诵起上文提及的唐德刚教授小诗的下半闋:“历史原有偶然,命运实难自算,作了天朝弃民,竟能苟延残喘,岂是歪打正着,或乃苍天垂怜?所幸夕阳还在,慢慢写他则个。”

  有感於此,在南半球冬令夕阳斜照下,我这垂垂老去的海一代,借此万维15周年庆典,来贵网凑凑热闹,款款写下如许琐碎心语。

浏览(23311) (1) 评论(25)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不一样 留言时间:2013-11-20 05:47:27
再次拜读。

一份宁详,一份惬意,一份清爽

回复 | 0
作者:lny2013 留言时间:2013-11-19 18:14:39
接触和认识很多形形色色的海外华人,其中从大陆出来的,年纪在55-75之间的人对共产党最是憎恨。细细想来,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遭遇了从反右到文革,令人郁闷的二十年。那些在反右时就受过冲击,至文革再受迫害的人(很多是这个年龄段的父母),如果还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苦闷的令人窒息的青春,就更对共产党尤其是老毛有无法疏泄的恨和难以化解的仇,嫁给老外写出家族自传的张绒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代表,所以她可以把小说当历史写,来写老毛的传记。万维网上,很多博主可能都在这个年龄段。

一个人本质上是其天生和经历的总合。所以以作者的年龄和经历,有这样的文章就不奇怪了。一个人无论多么与众不同,都很难逃脱大历史和社会的影响。老毛掌权的二十七年,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百余年乱世的余波,每个人的命运,都受此大时代的裹挟。这一点,老毛自己都不例外。但是,如果我们心中不能放下过往,我们就等于负重前行。看到很多万维网上的很多文章观点,有时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这让我想起刻舟求剑的故事。受中国文化影响深的海外中国人,在人生的夕阳时光里,一定有日暮乡关的感触。可是,这样年龄的所谓海一代,他们的子女都已成白香蕉,这样的海一代的心,注定是被割裂的,一边,是曾让自己伤心绝望,确情牵梦萦的故土,一边是自己下一代,甚至是下两代的栖息之地。不论他们身居何处,都逃不脱绵延不绝的牵挂。

放下一切执着,或许我们才能看清,我们不过是沧海一粟,成功也好,平庸也罢,痛苦也好,幸福也好,最后都将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回复 | 0
作者:尽善 留言时间:2013-11-19 14:50:12
本人也是上海本地人。现居美国。祖居南京西路江宁路附近。老屋据说有百来年历史。家母时常说起桃浦陆家宅等老上海近郊的风情。不过那里现在已是高楼林立,没有一点乡村风光了。你文中提到国人的海龟精神让我颇有感触。我想到的是三文鱼。在大海中畅游数年后就开始回归出生地去繁殖。一路艰辛,舍生忘死,最后为下一代付出一切。如果自认为是三文鱼的命,也就不去多想回去后会得到什么。故乡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记忆的深处童年的经历总是挥之不去,让人时时想回去追寻。
回复 | 0
作者:吴言 留言时间:2013-09-07 21:52:55
好文,向前辈致敬!
回复 | 0
作者:艺萌 留言时间:2013-09-06 06:11:50
好文,好情怀。
回复 | 0
作者:思羽 留言时间:2013-09-05 06:49:14
好文。可惜家国情怀,精神追求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不是人人能理解,在粗俗暴力文化里浸泡太久,出了国仍然满脑袋酒色财气的人更理解不了,所以有人感觉“酸”,有人读了这么好的文章,满眼看到的仍然是“财”,真不知让人说什么好。
回复 | 0
作者:三二一 留言时间:2013-09-05 04:52:56
对家国的未来,虽然信心不足,亦应呐喊不可放弃。
我估计实际情况是: 出国时与家国信心无关,呆久了隔膜了回不去了,对"家国未来的信心"渐渐地滋生出来并成了其中的一个无奈的却充分的理由以自说。

无非财一个字,何必扯上家国?
回复 | 0
作者:安第斯山之鹰 留言时间:2013-09-05 00:02:42
写的不错,有海外第一代的味道
回复 | 0
作者:一诺 留言时间:2013-09-04 21:51:14
此文可见博主文学功底深厚。
回复 | 0
作者:三虎 留言时间:2013-09-04 19:40:26
谢谢你的真情文章。写得真好!
回复 | 0
作者:三都瓠瓜 留言时间:2013-09-04 18:56:46
好文,向大叔致敬。
回复 | 0
作者:jcpenny2012 留言时间:2013-09-04 17:12:31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Good one.
回复 | 0
作者:人间处处有青山 留言时间:2013-09-04 16:59:55
扯今狵- ㎝玭ぱв

谁笵别置珿乡–寻残梦时春ㄌ旧伤别鹏钞皊﹁阳关无珿ね

ぱ蓝绿玭ぱ琱穝梦续旧乡睺痙独ミ间砈壶浊皊筍瑆
回复 | 0
作者:Elwyen 留言时间:2013-09-04 14:30:30
老人家真不错,博主其实也不老啦,按现在的标准才是中年人。 很期待更多这样年龄的海一代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回复 | 0
作者:醒太晚 留言时间:2013-09-04 12:51:25
有人说老一代的不幸遭遇只是在某些中国人家中发生过的故事, 好像与他和他的家族里面的人没关系, 与大多数大陆中国人没关系. 而且责任全是政治大气候所造成的. 你看说得多轻松多轻巧. 还要人们怀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专制政权和暴君时代如何地好. 还拿越南和印尼的华人遭迫害来说事, 他们是遭谁迫害? 总不是中国人自己吧? 一个心智混沌之徒, 想为中共对大陆中国人的罪孽开脱, 这些都是愚蠢的例子.
回复 | 0
作者:破棉袄 留言时间:2013-09-04 12:21:38
怎么这样矫情!你的生活除了矫情,还有什么?
回复 | 0
作者:落积山人 留言时间:2013-09-04 11:19:16
Going home, going home
I'm jus' going home
Quiet like, some still day
I'm jus' going home

It's not far, yes close by
Through an open door
Work all done, care laid by
Going to fear no more

Mother's there 'specting me
Father's waiting, too
Lots of folk gathered there
All the friends I knew

All the friends I knew

I'm going home

Nothing lost, all's gain
No more fret nor pain
No more stumbling on the way
No more longing for the day
Going to roam no more

Morning star lights the way
Restless dream all done
Shadows gone, break of day
Real life yes begun

There's no break, aint no end
Jus' a livin' on
Wide awake with a smile
Going on and on

Going home, going home
I'm jus' going home
It's not far, yes close by
Through an open door
I'm jus' going home

Going home, going home
回复 | 0
作者:亚老大 留言时间:2013-09-04 10:24:21
非常好文!没有经历和见识的小辈们是不能理解的。小弟俺在美国,拜读老兄的文章后都心向澳洲了。呵呵。
回复 | 0
作者:we21wy 留言时间:2013-09-04 09:39:55
酸溜溜?是自己吃不到葡萄吧?
回复 | 0
作者:相食 留言时间:2013-09-04 09:17:43
为美文数度落泪。。。


虽然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政治几乎还在原地踏步,所以也同老人家一样,“祈天佑中华,世界大同,早日建成民主宪政的社会”,从而也能够“天常蓝,地常绿,国常泰,民常安”。
回复 | 0
作者:huixiang 留言时间:2013-09-04 07:35:30
好文。哀而不伤。有些简短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恨相守,爱别离,古难全。
回复 | 0
作者:晚秋心情 留言时间:2013-09-04 05:27:49
漂泊一生澳洲留,
辛劳半世享自由。
现世安稳岁月好,
儿孙无忧我无愁。
回复 | 0
作者:珍曼 留言时间:2013-09-04 05:19:59
恭贺老人还能安享天年,看看还有多少人打破头要冲出那个过度。。。
回复 | 0
作者:QWE 留言时间:2013-09-04 03:39:29
老一代某些人家在中国遭遇的不幸,是政治大气候的副产物,看看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后,多少万无辜百姓被炮火炸死,无家可归。看看当年越南和印尼的华人遭迫害时,多少家人惨遭杀害。中国目前正朝着国泰民安发展,你在澳洲过自己的平安日子也不错
回复 | 0
作者:不一样 留言时间:2013-09-04 00:58:20
出国是自己的选择。干嘛酸溜溜的?
回复 | 1
我的名片
万维15周年征文 ,26岁
注册日期: 2012-12-05
访问总量: 2,210,79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海一代,海二代”有奖征文揭晓
· 老地雷:海二代,做垃圾收理工还
· 怡然:原乡,异乡,心灵的故乡
· 九头鸟:他反扭黑贼的手
· 大可:追逐快乐
· XTT:海二代在北京
· 叶友文: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分类目录
【征文列表】
· “海一代,海二代”有奖征文揭晓
· 老地雷:海二代,做垃圾收理工还
· 怡然:原乡,异乡,心灵的故乡
· 九头鸟:他反扭黑贼的手
· 大可:追逐快乐
· XTT:海二代在北京
· 叶友文: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 老钱:记原南工72771班北美同学
· 庄沈文:儿子在自信中放飞理想
· Licia:坚持住这个观点,永远不
【征文公告】
· “海一代,海二代”有奖征文揭晓
· 海一代,海二代 -- 万维读者网15
存档目录
2013-10-02 - 2013-10-31
2013-09-02 - 2013-09-30
2013-08-07 - 2013-08-31
2013-07-02 - 2013-07-31
2013-06-04 - 2013-06-25
2013-05-03 - 2013-05-28
2013-04-01 - 2013-04-25
2013-03-01 - 2013-03-26
2013-02-02 - 2013-02-27
2013-01-01 - 2013-01-31
2012-12-06 - 2012-12-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