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人們常常解釋為“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要謙虛誠\實,不要不懂裝懂”。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我這裡還有一個解釋:“所謂知識,知道了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一個人應該很清楚自己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甚至也可以接受別人的測試。這樣才叫做知識。而那些似是而非的,很難分清一個人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就不是知識。”也就是說,這裡再説“知識”的特點。比如勾股定理,知道了就是知道了,踫到什麽三角形,都可以應用。很清楚。但有些虛無縹緲的呢?比如《道德經》之類的。你知道了麽?讀過了就是知道了?你懂了麽?沒有非常清晰的界限。還有一些口號啊,語錄啊什麽的,並不是知識。
也有一種看法,認爲“是知也”是“是智也”。原話因此可以解釋成“所謂智慧,是很清楚自己知道和還是不知道。”這也有道理。因爲人們有時候確實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自己暈頭轉向的,一會兒“知道了”,一會兒又“不知道”了。
“智者”也有很多“不知”的東西,但是可以去學去研究。學到了,就是“知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