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讓愛回家]戲中的妙媽媽一角﹐初看劇本就有“似曾相識”之感。雖然如今女兒大學已經畢業﹐但伴隨她成長中的各種掙扎衝突依然歷歷在目。 記得當女兒在高中時﹐她成為學校戲劇社的骨幹。一向不修邊幅的她﹐開始使用各種化妝品。最讓人耽心的﹐是她在衣著的選擇上跟我產生“拉鋸戰”。往往在衣服的樣式﹐顏色上產生不同意見。我的“殺手襉”﹐就是不順眼的選擇不付錢。沒有經濟能力的她﹐只好服從。有一天曾讓我大傷腦筋﹕女兒說要去把頭髮染成金黃色﹗(因為她的兩個美國好友都不是黑發。)我知道硬性制止沒用﹐就將她拉到鏡子前﹐用美學觀念啟發她。她想了想說﹕也是﹐一頭黑發配我的黃皮膚正好﹐如果染成黃色﹐不是讓我的臉色更暗嗎﹖ 女兒在學校成績突出﹐我就很警惕地審查她交往的朋友。生怕她遇人不淑。每每她帶朋友來家玩﹐都會瞪著警惕的眼睛打量盤問個不停。直到有一天她告訴我﹕我的同學說﹐你有一個傳統﹐守舊的中國“老”媽﹗她還建議我好好重溫譚恩美所寫的[喜福會]﹗一氣之下﹐我借來92年好萊塢根據這本同名小說所拍的電影﹐一看之下明白了女兒的用心。看來中國媽媽們的問題代代相傳﹐幾十年來並沒有根本改變。我們習慣於將自己未竟的理想﹐一股腦兒地灌在無辜的兒女身上。殊不知移民美國並不是兒女的決定﹐他們沒有義務承當我們決定的後果。代溝再加文化差異﹐讓我們的下一代往往無所適從﹗ 作為一個新移民﹐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作好母親﹐真是一門很難的功課。我自知沒法用中國式“教育法則”對付這個外黃內白的“香蕉人”。所幸在當時我所工作的UCLA醫學院﹐有許多過來人給我許多建議。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愛﹐要盡力保持與之溝通的管道。 為此﹐我不得不放下身架﹐學習跟她做朋友。很奇妙﹐當我轉變態度﹐跟她以商量而不是訓斥的口氣交流時﹐她也開始以信任的態度跟我交心了。當然﹐我也不忘記帶她回國接受中國傳統教育。每次回國歸來﹐都可以看到她有轉變。然而﹐最深刻的感悟﹐還是當她大學畢業後去韓國教書時獲得的。東西方傳統價值的迴異﹐讓她體認到如何去學習取舍和平衡。當我看到她現在知道照顧父母的情緒變化﹐知道給國內的祖母通電話時﹐我明白﹕她懂得愛是什麼了。 感謝佳音社給我有機會重溫這段經歷﹐也希望今天還在跟青少年“作戰”的母親們在觀戲後有所領悟。妙媽媽真盏叵M煜碌膵寢寕儛墼谖逶麓汗饫铹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