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彼此相爱 (上)
约翰福音信息 (72)
文 | 任云生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韩凯弟兄朗读: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
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想,要是全世界的人民不分种族肤色,都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友爱该有多好。虽然冰冷的现实真的与此相反,但心中仍然盼望并为此呼吁:疫情过后,盼望人都能因着基督之爱,而彼此相爱!
一、为什么要彼此相爱?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
为什么要彼此相爱?最简单的答案是,耶稣基督这样吩咐。不过,主耶稣自己给出了更好的理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主耶稣这话是对门徒说的,因此彼此相爱是耶稣门徒的清晰标志。
“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26)所谓“基督徒,” 就是“像基督的人。”
最近,微信圈中有一篇文章,《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兴起》 1 。文中提到,历史上“西罗马帝国时期曾先后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瘟疫。”基督徒有关“义人必因信得生” 以及 “复活、永生” 的教义,带给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人们盼望和安慰。更重要的是, “瘟疫期间,基督徒们以殉道的精神,游走于异教人群之间,奋不顾身地行医布道,照顾病弱,安葬死者,并为之祷告。…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仁爱和善良的价值观迅速地植入普遍缺乏社会服务的帝国社区内。”
“基督徒在大瘟疫期间的所作所为使人们对基督教徒的流言中伤完全变得不足为信,皈依的人数迅速增长。” 1
根据该文的记述,在罗马帝国的历次瘟疫中,基督徒为照顾病人而不顾自己安危,许多基督徒在照顾病人中染上瘟疫,却满怀喜乐平安地离世 。基督徒的献身精神,彰显耶稣基督十字架牺牲的爱,不仅使许多不信的人归向基督,而且使早期的基督徒群体在普遍的罗马帝国的逼迫中自身变得更加坚强。这是基督信仰在罗马帝国中后期兴起的主要原因。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
二、如何才能彼此相爱?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13:34)
如何才能彼此相爱?主耶稣对门徒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彼此相爱。”
主耶稣是怎样爱门徒的呢?
主耶稣与门徒同吃住(约1:38-39);主耶稣花三年半时间教导门徒,如天国八福等(太5:3-10);主耶稣亲爱祂的门徒,视门徒为自己的母亲兄弟,“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太12:48)主耶稣将要离开时安慰门徒,“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1)主耶稣为门徒祷告,“圣父啊,求你因你所赐给我的名保守他们,叫他们合而为一。”(约17:11)
在最后的晚餐时,十字架的苦杯就在眼前,主耶稣却平静又满怀爱意地为门徒洗脚。“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约13:1-5)
而此时门徒在做什么呢?他们在争论谁为大。“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路22:24)
而耶稣清楚地知道,犹大很快要出卖祂,彼得要三次否认祂,其他门徒要四散逃命。
“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彼得说,‘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太26:31-34)
“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约16:32)
对于这样一群愚顽的、迟钝的、不争气的、提不起来的门徒,你还会继续爱他们吗?如果你知道你最亲密的朋友将要出卖你、不认你、四散逃命离弃你,你还会爱他们、甚至做只有下等奴隶才做的事---为他们洗脚吗?但主耶稣不仅为彼得洗脚、为十个门徒洗脚,祂也为叛徒犹大洗了脚。
主耶稣在危险的时刻保护门徒,“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约18:8)
最后,主耶稣为门徒舍命,“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2-13)
主耶稣复活后,对惊慌惧怕的门徒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愿你们平安!”(约20:19)
对曾经三次否认祂的彼得,又三次坚立他,“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21:15-17)
主耶稣恢复彼得的使徒身份和领袖地位,给予彼得完全的信任和重要托付,坚立彼得的信心。
这就是主耶稣对门徒自始至终、矢志不渝的爱!然后,祂吩咐门徒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从此,那群胆小如鼠的门徒一反常态,奋不顾身地四处传福音,最后一个个为主殉道。
彼此相爱,是指常为他人着想,在自己不方便的时候还愿意帮助别人,为着他人的益处愿意做力所能及一切可能的事情,并且随时愿意宽容、饶恕、赦免别人的过犯;而且有迫切的负担向人分享主耶稣恩惠的福音。
上帝的使者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来到中国,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带来主耶稣的福音。 2
戴德生( Hudson Taylor )一家五代人在中国事奉,成立中国内地会,激励许许多多宣教士前往中国。剑桥七杰( Cambridge Seven )即是受内地会的感召,放弃他们的金色前程到中国宣教。
威廉波顿( William Borden )将自己的财产捐赠中国内地会,当他前往中国向穆斯林传道的途中,在埃及停留学习阿拉伯文时不幸感染脑脊膜炎去世。他在父亲送他的圣经扉页上写下“ No Reserve (毫无保留)、 No Retreat (永不退后)、 No Regrets (无怨无悔)”的字样。
穆拉蒂( Lottie Moon )在中国山东服事长达四十年。在山东饥荒时,她将自己的口粮送给饥荒中的灾民,长期的营养不良夺去她的生命,去世时体重不到50磅。
李德尔( Eric Liddell ),出身于天津的宣教士家庭,1924年巴黎奥运会400米短跑金牌获得者,翌年前往中国华北宣教,1945年在二战结束前夕病逝于山东潍坊的日本集中营。他的事迹被拍摄成电影《烈火战车》。
艾伟德( Gladys Aylward ),又名“小妇人”( The Small Woman ),1930年只身前往中国,在山西阳城开办福音客栈,为贫困旅行者提供食宿,并向他们讲解圣经故事和基督福音。抗日战争期间,于1940年带领94名孤儿,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安全转移到西安。她的故事由英格丽褒曼主演被拍摄成电影《六福客栈》。
富能仁( James Fraser ),1909年到达中国云南,他翻越崇山峻岭向傈僳族传福音,创造傈僳族文字,翻译圣经,事奉傈僳族三十年,1938年因脑疟疾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柏格理( Samuel Pollard ),1887年23岁时来华宣教,40岁时进入苗乡石门坎服侍。他为苗族发明文字,翻译圣经,创办学校和医院,建造体育场开展足球运动,石门坎还有自己的邮电局等。1927年石门坎有第一个苗族医学博士吴性纯。1915年石门坎有伤寒病流行,伯格理陪护隔离的伤寒病人不幸感染,但他将有限的药物让给苗族村民和学校的孩子,自己终于不治病逝,时年五十一岁。顺便一提,正如北京大学光华研究院研究员陈浩武教授所言,今天贵州石门坎成为研究基督信仰对文化、经济、社会进步之影响的最佳标本。 3
所有这些上帝使者,效法主耶稣舍己之爱,将他们的青春、汗水、眼泪、鲜血、生命都倾洒在中华大地。他们“用信心触动世界,用爱心改变生命”( To Touch the World by Faith , To Transform the Lives by Love )! 2
“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3-45)
这样的爱超越了人天然自我中心的局限(或罪性),是人的天然能力所不能及的。但主耶稣自己做出舍己之爱的榜样,然后又赐下祂所应许的圣灵,使门徒和历代信徒靠着圣灵的能力,能以活出超乎个人天然本性中自我中心局限的彼此相爱。 (待续)
注释:
1. 姬庆红,《古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瘟疫与基督教的兴起》,《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第144-148页
2. 爱在中国(Love in China), Love in China Communications, www.loveinchina.tv
3. 陈浩武,石门坎---一个信仰与文化改变社会的标本
任运生 牧师,在美国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稿人。
请点击阅读:
任运生牧师 约翰福音系列文章
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箴言系列
路得记系列
约伯记系列
尼希米记系列
路加福音系列
雅各书系列
以弗所书系列
十架七言系列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手机主页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
阅读本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请点击 👇
生命季刊备份网站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