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梁思永: 考古學家 梁思永,梁啓超次子(與側室王桂荃所生),1904年出生於澳門。1916年考入清華學校,因遵照其父梁啓超之建議,於1924年清華學校畢業後赴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專業。 1930年,梁思永獲哈佛大學考古專業碩士學位,為當時中國第一位考古學專業人才。同年回國後,經李濟推薦,任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 1930年9月-10月,梁思永帶隊參與黑龍江昂昂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工作,確立了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同時考察蒙古熱河地區五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1931年10月,梁思永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上發表考古發掘報告《昂昂溪史前遺址》,全文共7萬多字。將松嫩平原地區的文化類型稱為昂昂溪文化,從而確立了昂昂溪文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1年,梁思永主持用現代科學的考古方法對河南安陽殷墟後崗遺址以及山東歷城(今章丘)龍山城子崖遺址的第二次發掘,從而證明了梁思永的 “仰韶彩陶文化—龍山黑陶文化—後崗殷墟文化三疊層按存在時間先後劃分,殷商文化是建築在城子崖黑陶文化之上‘’ 這一科學論斷,成功地構築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的基本框架,使中國考古學與古代史研究創造了歷史性的飛躍。因這一歷史性的論斷,確立了梁思永在中國考古界崇高的學術地位。 1934-1935年,梁思永又主持了安陽殷墟西北岡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大型發掘,共發掘商代王陵大墓10座,以及周邊1200個小墓,發現了成千上萬件精美的銅器,玉器,骨器,石雕和大量有字甲骨片。因而奠定殷墟在中國考古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936年梁思永最後一次主持安陽殷墟的第十四次大型發掘工作,共發現帶字甲骨17096片,完整刻有卜辭甲骨300多片。 抗戰期間,梁思永因患肺病不得不一邊臥床休養,一邊整理編寫殷墟發掘報告,期間得到傅斯年經濟和生活上的極大關照 (注1)。 1949年後梁思永留在大陸,並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1954年4月2日,梁思永因病於北京去世,享年50歲。 梁思永主要著作有:《城子崖遺址發掘報告》,《梁思永考古論文集》,《候家莊》(注2)。 梁思永夫人為李福曼,倆人育有一女,名梁柏有。 注1:傅斯年對梁思永的照顧主要指三件事: 一是1941年底傅氏因身體原因辭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一職來到李莊居住後,發現梁思永因患肺病,身體狀況堪憂。因當時梁家租住在李莊鎮士紳羅南陔家,雖然房舍很好,但冬天陽光不足。傅斯年決定在栗峰山莊史語所辦公地騰出三間上好的房屋,加以裝修後,讓梁氏一家遷入。 二是為治療梁氏的疾病,傅不惜將史語所醫務室僅有的一些藥品幾乎消耗殆盡,遭致史語所同仁的非議。 三是傅為梁思成,梁思永兄弟,通過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兼中央研究院代院長的朱家驊向蔣介石請求經濟援助,後得到蔣氏贈款兩萬元,幫助梁氏兄弟走出困境。 注2:《候家莊》是在梁思永的安陽候家莊《西北崗殷代墓地發掘報告》初稿基礎上,由去台灣的梁之得意弟子高去尋以及中研院院士石璋如歷經23年補輯編寫,共分九冊,於1962至1996年間在台灣分期出版,其中高氏編寫一至八冊,石氏編寫第九冊,為緬懷英年早逝的梁思永,著作出版時僅用梁思永名字。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