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字眼儿是不是很熟悉?这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7年首届高考北京地区语文考试的考题。当年我作为未毕业的在校高中生,参加了那场考试。我之所以说我栽在了“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并不仅仅是因为我考糊了,而是这场考试之后我患上了一种可怕的病症- 考试恐慌症。 考试恐慌症,是我起的名字。从未考证过医学或者心理学是否有这么个病。考试恐慌症的表现,简单地说就是进考场之前,平时学的,做的清楚着呢,进了考场后就差不多都忘了,最可气的是,考试结束后出了考场又都想起来了。具体点说,精神高度紧张,头脑完全失去了记忆和分析能力,有的时候紧张到手瑟瑟发抖,尿感强烈,必须去厕所排水才能继续。
我不是从生下来就有这毛病的。小学时每次考试都特别顺利。虽考不了满分儿,但也绝对是高分儿。这也是为什么在1972年,北京试行压缩学制把小学六年制变为五年制时,我被作为10%的试验生跳过了六年级直接升入初一,比我同龄同班的同学早一年进入中学。
中学五年,也没在考试上栽过跟头。我那所中学是对外开放学校,时不时的会有不同级别的领导陪同外宾参观,我是学校保卫队的成员,按当时的说法,叫做“要保障领导和外宾的安全”,外宾来的前一天晚上,保卫队要值整宿的夜班儿,外宾参观的当天,保卫队要继续值白班,保证参观顺利。所以我经常缺课。加之,那时还是学生干部,开会,写思想汇报,谈心,做思想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看起来幼稚可笑的事情占去了我绝大部份时间,尽管如此,期中,期未考试仍能应付自如,班内名列前茅。
1978年2月中学毕业后,进了学校专为毕业生成立的应对同年7月份高考的补习班。很多学生来自校外,或是学校教职工的子弟,或是通过各种关系。总之云集了各路的英雄好汉。考试的压力从此而生,因为与名列前茅无缘了,但绝对不会对考试感到恐慌。对考试的恐慌最终是在1977年12月高考时在语文考场上落下的。
1977年北京地区的高考语文试卷就是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本文开始时提到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平日里语文课最不怵的就是作文儿。几乎每一次都是高分儿。而且还时不时的被语文老师当做范文儿在课堂上讲解。所以当确定试题就是一篇作文时,一阵激动。拿起笔,稍加思索,就把开头的第一段儿写好了,结果再往下写,没思路了。“头脑风暴”的结果,认为那个开头不好,涂掉重写。写好第二个开头之后再往下,又卡住了。又觉得不好,再重写,大概来回折腾了三,四次。马上到交卷儿的时间了,看着那几个开头段儿,当时的心情无法形容,乱,狂,怒,暴,心跳很快,估计血压也很高,突然下意识的拿起了试卷就撕,刚撕了一下 ,我的手就被后边过来的监考官的手按在桌子上了。估计这监考官一直在盯着我。她警告我说,不能撕试卷,这违反规定。她看我喘着粗气,可能是要为保护那试卷,所以一直把我的手按在桌子上,很快交卷的时间到了,她把试卷直接拿走了。因为我交的不是白卷,可能判卷儿的老师认为那开头和构思不错,最终得了26分,比当年交白卷的那位英雄零分强点儿。从此我得了考试恐慌症,并一直伴随着我后来的学习和考试,痛苦至极!
例如1978年高考物理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有位同学到我家,拿了一道综合题和答案,他不会做,让我帮忙讲讲。我从头到尾边讲边做。题做完了,他也明白了。第二天考试,有一道一模一样的高分题,仅数据不同而己。我在考场上居然做错了。出了考场之后,我立即意识到我哪儿做错了。这位同学兴高采烈地来到我面前祝贺,因为他做对了,他理所当然的认为我也做对了。当我告诉他我完全做错了时,他认为我在哄骗他,直到公布分数之后他才相信。再如,在澳洲读研的第一年,某门儿考试要求答案写在A和B两个不同的答卷上,由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分别判卷。据后来同学告诉我,这条要求在试卷上用黑体字写的,而且考前监考老师特意提醒了考生。我竟然没看见也没听见!我把答案都写在了A答卷上。判A卷的老师是兼职而且极不负责任,并没有告诉主讲老师我的答案在A卷上。主讲老师判B卷时,没看见我的答卷,认为交了白卷,给我零分。在后来申诉的过程中,颇费了些周折,包括非常正式的,庄严的把右手放在《圣经》上,在主讲老师,证人(大学的保安人员)和己签封的答卷面前宣誓,然后开封答卷,让保安找出我的A答卷并打开,最后三方确认我的答案确实写在了A卷上。主讲老师同意重新判卷,最终让我躲过了重读这门课的命运。 我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病症,因为那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问题。我不仅听说过,而且还接触过对考试恐慌,甚至恐惧的人。1996年,我在移民英语班儿学习时,班上有一位南美来的女同学。这个班是专为那些想进大学深造的新移民准备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要考试合格后才能入班学习。学习结束之后,学生还要参加大学要求的各种英语考试,比如雅思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她的水平是相当不错的,比我强许多。在学习快结束时,同学们都在准备或参加各自的英语考试。在某个星期一的早晨,她没来,听老师说,她在周六考雅思时,晕倒在考场上不省人事。监考官不得不叫救护车把她送到医院急救!
遥想当年那场高考语文考试,为什么我会在那有限的考试时间里,写了,划掉,再重写,折腾好几次,最后未答完失败?我后来的结论是过于追求完美所致。前两周在万维上读了一篇网文,题目是“早逊者们,我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文中提到,一位学霸级的校友,也是位“太追求完美”的人,因研究生毕业论文跳楼结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读这篇网文让我想起了我当年的滑铁卢事件,催生了此文。试想,一个以“六十分万岁”为目标的人,绝不会像我那样涂了写,写了涂,无论如何都会把那篇作文有头有尾地拼凑出来,更不会像前述网文中的女学霸那样“把自己逼得无法解脱”以自杀了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 追求完美没错,但如果追过了头,就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重者,像那位才女。轻者,比如我,落下终身的心理疾病。所以,不要对自己太“吹毛求疵”。虽不苟同“好死不如赖活着”,但也应该“知足常乐”,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