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长沙 (长沙--史上最牛钉子城) 寒山云 二,冒名战将 在国军将帅中,无论是和日军交战还是和共军交手,真正可以称得上不败战将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弗吉尼亚军校高才生孙立人将军,一个是鼎鼎大名的土木系王牌悍将胡琏胡伯玉,另一个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胡琏的学长兼陕西同乡的冒名战将关麟征。 关麟征(1905--1980),陕西户县人。关麟征其实本名并不叫关麟征,他的真名是关志道。 关志道--就象大多数的名人一样--从小聪明顽皮,小学毕业成绩在学校名列第一,却因为打架被罚为第二名。中学校长很看好这位关志道,认为“这孩子将来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是卖麻糖。”这位校长颇有眼光,有两点他没有看错,一,他看好关志道的出息是武将,而不是文臣;二,他知道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即使关志道才高八斗,也要看是否有机遇垂青,机遇,关系到关志道将来是杨六郎还是卖麻糖。 小学时,有老师问起关志道的志向,小关的回答毫不含糊:“当连长。”那时户县县城驻了一连兵,在这个小小的户县城里,该连连长作为当地最高军事长官,呼风唤雨,活得十分神气,让小关眼热,故小关将当连长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多年以后,作为集团军司令官的关麟征当会为自己年少的理想莞尔一笑。然而,小关的理想中至少有一点是对的,对于无权无势,家境平凡的关志道来说,要想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当兵。 可是,对关志道来说,即使是当连长的宏愿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要当连长,就要读军校,可是当时陕西的军校西安讲武堂却不是象他这样的穷学生可以随便进的。关志道能够进入军界,并最终名垂青史,全在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而得到这个机会,他要感谢一个人--吴麟征。 吴麟征何许人也?现在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我们能知道的是,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在全国各地秘密招生。那时的黄埔军校作为革命军人的摇篮,并非什么人都招,得经靠得住的人介绍才能报考。陕西有两位青年,一位叫邓毓玖,一位叫吴麟征,两人通过关系拿到了陕西国民党元老胡景翼签发的护照(也就是介绍信),准备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临行前,吴麟征突然变卦,嫌路远,不肯去了。从陕西到广州,的确远了些,邓毓玖也不愿孤身前往,恰好邓毓玖是关志道的好朋友,知道关志道也有从军意愿,便拿着护照来找关志道,说如果关志道想去,只要将护照上的“吴”字改为“关”字,把“吴麟征”改为“关麟征”就行了。关志道喜出望外,按邓毓玖的主意将护照上的“吴”字改为“关”字。还好,由“吴”改“关”并不太难,如果吴麟征不叫吴麟征,而叫张麟征赵麟征什么的,不知小关是否会将自己的姓也一并改掉。接着小关回家禀明情况,和邓毓玖一起南下广州,两人顺利考入黄埔军校,并且是黄埔一期。从此,关志道就变成了关麟征,并以关麟征的大号扬名立万。 在这里,我很替那位叫作吴麟征的青年可惜,将一次几乎肯定可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机会轻易奉送他人。如果吴麟征能够考入黄埔一期,只要不是倒霉到顶在连排长任上战死,以后弄个国军中将当当那就跟玩似的,看看和关麟征一起报考黄埔军校的邓毓玖,尽管才具平平,最后也是国军陆军中将。而吴麟征呢,现如今我们除了他这个名字以及他嫌路远不愿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的动人事迹以外,我们对其生平已经一无所知。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教训,对出身偏远地区,家境平凡的年轻人来说,要想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只有走出去,坚决走出去,外面的世界也许很无奈,但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只有走出去,你才可能成为关麟征,否则,你就只能是吴麟征。 关麟征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过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北伐,因为作战勇敢机智,屡获升迁。1932年,关麟征已升至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独立旅旅长,率领其独立旅围剿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使红四方面军遭受很大损失,关麟征也因功升任第25师师长,手下两名旅长便是赫赫有名的杜聿明和张耀明。1933年,关麟征率其第25师北上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和日军第8师团血战三天,伤亡4000余人,关麟征自己五处负伤,成为血人,依然从容指挥部队奋勇杀敌,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关麟征升任第52军军长,率部与日军血战,屡战屡胜,打出了第52军的威风。在台儿庄曾与关麟征较量过的日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说:“关麟征1个军应视为普通支那军10个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伟人也声称:“中国军队如都象五十二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时人则称台儿庄战役中负责防守的孙连仲和负责攻击的关麟征为“孙钢头”和“关铁拳”。 1939年,关麟征升任第十五集团军代司令官,指挥6个军坐镇湘北,是薛岳在湘北争取外翼,后退决战的主力军团。 这一次,冈村宁次要偿到到关铁拳的厉害了。 湘北战事开始时,关麟征对部下的战时动员只说了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