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很多新移民的傷痕文學,感覺在國外需要幫助的同胞有不少,就想把自己過去的經驗和心得與大家分享,別指望它能幫助大家在海外大富大貴成為李開復、駱家輝,因為本人與海外華人精英比才能不及中人,更無仲尼、墨翟之賢,所以也就沒有陶朱、猗頓之富。但要說幫大家滿足溫飽的生活,不再疲於奔命,能有閒暇和心情來享受加拿大的空氣、陽光和自由舒適的生活,這還是可能的。 我決定辦技術移民是90年代末的事情,當時我在北京一個國營壟斷行業工作,搞項目規劃,收入比一般國企高,但不如外企,倒是有機會分房和出國。決定移民是因為想出去看看,因為這裡的政治鬥爭很激烈,上級和地方的領導除了正經事(如合理規劃)不干,就是彼此爭權奪利,讓人厭煩。所以我很想看看國外是怎麼搞建設項目的?是不是也這個樣子。同時,又有一件小事刺激了我。某天一起在食堂吃飯,我身邊的一個老同事忽然發起感慨說:"我怎麼覺得這時間過得就跟噴水似的,過得飛快,一轉眼就要退休了!"他這話嚇了我一跳,我當時還不到三十歲,可也感覺時間越過越快,因為重複性的工作干久了就麻木了,沒感覺了。從上學時候的渡日如年,到後來工作後是渡日如月,渡日如日,再到最後已經是渡年如日了,一晃就工作7、8年了,而可預見的到退休的日子也就要這麼過下去了。人的生命不就是由有意義的新鮮體驗而組成的嗎?人生就象一段旅途,到最後回眸從前的時候,看收穫多少回憶。 所以,我很想換一種生活體驗,在自己還沒老,還有朝氣的時候去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為自己的人生旅途增加一段嶄新的回憶。 此前我因公出了一次國,到過美國和澳洲的十幾個城市走馬觀花,感覺雖然全宇宙可能只有地球適合人類居住,別處去不了,但除了中國,還有很多其他國家有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工作和文化,去體驗一下這些完全不同的生活、工作和文化,等於自己是又多了一次人生的開始和人生的體驗,等於比在一地出生並終老此地的人多活了一輩子,難道不是很值得嗎?所以我就鬼使神差地扣響了一家移民公司的大門,聽他們天花亂墜地給我宣傳移民國外有多少多少的好處。但我這個人一直很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知道這些話都只能信一半,甚至連一半都不能信,他們能幫你的就是在你出錢,他們辦事的前提下幫你辦好移民的手續,然後把你往國外一扔,自己把錢一賺就不管了,和過去販華工、賣豬仔應該差不多。而到底去了國外怎麼樣,那根本就不是人家的生意應該考慮的,所以如果有哪位移民是因為只聽了移民公司人的鼓動,而沒有自己考慮清楚,那麼將來吃虧和有落差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過我當時除了上面不着邊際的要出國的浪漫遐想之外,出於自己理科背景的思維邏輯習慣,把握住了兩個可操作的量化分析指標: 第一:什麼樣收入條件的人出國才沒有太大落差。第二:能收穫什麼結果我的國就沒白出。 關於第一點,我和我那個移民顧問做了很坦率地交流,讓她別和我耍花槍,而是交代實底。她也就很坦率地告訴我一個數字指標,即,以個人月收入超過5千(90年代末水平),夫妻月收入超過1萬來劃線,在收入線以下的一般出國不會太有落差,而以上的就要慎重一些。而我們夫妻剛好在此線上下。 而關於第二點,我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很明確地告訴自己:只要出國後我將來能有兩樣收穫:一是重新上學讀個碩士研究生學點東西,二是把英語學得比出國前強一些,那就是我出國的勝利。因為我實在厭倦了國內那種毫無技術含量和邏輯合理性的酒桌管理模式了,很想換個新思維體驗新的工作模式。而上面兩條收穫又是相關的,能學成研究生自然英語會好很多。而等學成後能在當地找到工作最好,找不到工作,我就來個'拒絕高薪聘請,毅然回國報效',也不失為增加人生一段曲折新奇的經歷。 而我當時感覺以上的期望只要自己努力都不難實現。所以我就決定出國了。當時直接去美國太難,因為GRE太難考,也不願去澳洲這個孤島,就去了離美國最近的加拿大,想沒準兒將來還能玩'二級跳'去美國。可後來發現去美國雖然是個回報高的投資項目,但卻投資周期太長、見效太慢、贏利點出現得太晚,'人生能有幾回搏,可博得太多沒法活',就沒再往那裡跳。 我在911後登陸加拿大,先學英語,準備入大學需要的托福考試,同時發簡歷找各大學相關的教授'談理想'。當時我的口語真是很差,除了硬背以外,一句整話都不會說,屬於和當地人'對不上口'的那種人。但我在國內搞項目時常和外商通過翻譯打交道,又都是居高臨下的姿態,所以面對外國人不發怵,這就能給外國人很好的外在印象。外國人不喜歡中國人那種中庸、圓滑、無為和扮豬吃老虎的形象,而是你哪怕就是豬,也要扮演得和老虎一樣有魄力,他才會欣賞你。 後來我因為大學高數成績不行,被一所我最想上的名牌大學幾次都給拒絕了,為此傷心了很久,但上帝對我很恩典,給了我兩次其他大學的相關教授的面試機會,那是一所很一般的二流大學,但後來我才意識到神的指引是如此巧妙和卓越。 我當時拿到面試預約後十分緊張,做了充分的準備,做到'知己知彼'外加'己-彼匹配'。所謂'知己',就是把自己過去做過的有關項目全翻出來回憶和準備演示,其實我們在國內真正搞純技術的並不多,也不深,多是管理工作,但涉及面很廣,所以只要有沾邊的,就可以挖掘和回憶,外加發揮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分準備。這裡的人都很欣賞有理想,有想法的人。而所謂'知彼',就上網拼命翻看那名教授的個人主頁,了解他的研究興趣,過去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就。其實這在我以前發簡歷時就已經這麼幹過了,記住,沒有一份簡歷應該是和另一份重樣的,因為每個教授或雇主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發簡歷的人只知道一味懶惰,那麼又怎麼喚醒教授或雇主對你的興趣呢? 而所謂'己-彼匹配',就是要拿出追女朋友,搞老婆的勁頭去發掘自己和那個教授(雇主也一樣)的共同點,以及你能為他做什麼,和你想為他做什麼。當然這些都是基於你對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興趣的充分了解,不能滿嘴跑火車亂說。要讓他不知不覺地感覺到你的興趣怎麼就那麼和他匹配!而他怎麼就那麼想把他的畢生所學都教給你!!我之所以有這些公關理論,全賴過去在上大學時想賺點外快,於是倒糧票、賣東西、拉生意都幹過,錢沒賺多少,但公關經驗已經上升到理論,可以觸類旁通了。 後來兩名教授果然都對我很滿意,而我選擇了比較實用,更有機會在社會上找工作的那個教授和那個領域。對於另一個教授,本來也很感興趣,但他的一句話嚇了我一跳,他說你好好干,將來還可以報送你去名校讀博士,然後當科學家。我心想,我讀研究生就是想體會一下國外的學習生活,然後找工作養家糊口,哪有時間再讀博士呢。至於'科學家',搞不好就是個在家待業的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或某試驗室里的研究助理。國外大批需要的是工程領域的技術人員,而基礎研究領域是就業面很窄的,中國人又扎堆,競爭又激烈的地方,何必趟此混水呢?這就是我當時的判斷,後來那名教授又找了一個中國學生,也不知道後來他成沒成為科學家,總之,我移民和求學時在戰略上是藐視敵人,但在戰術上極其小心。既然國都出了,研究生也上了,就還是瞄準容易找工作的那個領域為好吧,要當科學家還是等我拿到退休金再說吧。 至於哪個領域好找工作,了解的辦法也很簡單,找那裡剛畢業的學生問問就知道了。 列位誰要聽着歌曲里“黨的教導記心頭”感覺彆扭,就換成“維梁教導記心頭”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