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个电影录像:≪Dream of Light≫。电影记述了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Antonio Lopez画一棵“文博”果树(quince tree)的过程,没什么故事情节。电影拍于1992年,画家56岁的时候。 这是我第二次看关于画家的电影,第一次看画家钉画框,绷帆布,支画架,打底稿,调颜色,画涂抹擦抽烟哼小曲。尽管是在屏幕上。 Quince 树象征繁殖和爱情。味道像苹果,很浓。有的超市有卖,不多。买过一次,生的。我不懂催熟技术,放了一段时间,坏了。没闻到它的香味,也没有看到它金黄的色泽,遗憾。 画家是个矮个子,头发已经斑白,精神依然抖擞。是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头儿。 老头儿描哇描,竭尽全力画得准一些,再准一些。我又想起了制瓷工匠的专注。此时画家和树,象工匠和器物,融在一起。他们都是艺术家。 老头儿和中国画家的对话很有意思。中国画家说,太阳光照射quince果上,很美,你是不是想捕捉这种光感。老头儿的回答很意外:“不是。光线变化很快,我们能力有限”。 中国画家问为什么不用照片,老头儿回答,照片和实物感觉不一样。 我想起莫奈捕捉光感,他可能是最好的捕捉手。我不知道他捕捉了多少。 我看得挺投入,我太太却看不下去。除了感受“情感”之外,还有什么,我得想想。我体会到了影片简介所说的“struggle”了吗? 看了这个电影,感到画家有太多事要平衡,时时需要在二者之间选择。 画还是不画,特别是树。 象和不象之间平衡。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平衡。 花费时间和作品数目之间的平衡。时间越多,考虑越周全,越完美。可是作品数会少。Antonio 极尽所能,不在乎什么时候,是否可以把quince 树画完。 纯艺术和商品艺术之间的平衡。花多少时间在为了生存的商业作品上,这是个问题。是仅仅温饱,还是小康,还是中上。是先纯后商,还是先商后纯,还是又商又纯,还是问题。 至于技术上的平衡,就更多了。冷暖平衡,明暗平衡,大小前后左右平衡,软硬平衡,浓淡平衡,轻重缓急滑涩平衡,等等,等等。 其实这不仅是技术问题,现在经济不好,人们需要“暖” 一点。不过又产生一个问题:是象吴冠中那样“坚持自我”,还是象徐冰那样“为人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