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什么我对中国文化持基本否定态度? 有同学要求我说文化与文明的定义,让我定义它们(不查字典)。 一切与人类有关的事物,我都称之为“文化”。比如,“中国文化”指的是与中国人有联系的事物。什么是文明呢?一切实现人类的集体美好愿望都是“文明”。其努力和成就,都是文明的进步。最后,我们如何跳出一个文化圈呢?我想应该分二步,一是我们“置身世外”,比如出国;二是,从精神上或思想上学习其他文化圈的成就,然后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出身文化”,或“文化源”,并找出区别与原因。后一步比前一步更重要,也更难,需要时间和理解力,不是容易作到的。 作为一个中国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如果你不作这种“脱胎换骨”,或我称为“去中国化”的努力,你多半一辈子还是一个思想文化仍然守住“出生族籍的”人,不会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这种重新审视自己出生地带来的价值或世界观的过程,苏格拉底叫作“re-examine life”,或“没有检验过的生活不值得继续”。我在自己的书中称为“重生原理”,都是类似的意思。 据说今天在海外的华人有半个亿,华人在国外都有一个如何看待自己祖籍文化的问题。海外的生活重新开始何尝容易?但在物质生活满足以后,如何发挥作为“人”的最大“价值”和功能,是每一个人类成员都需要考虑的事情,这当然包括华人。在西方科学昌盛的五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虽然人口众多,但在发明创造方面值得惭愧,除了世人争议的“四大发明”外,实在没有太多引人骄傲的了。究其原因,我认为中国文化是罪魁祸首。 有四种中国文化里的对象,是每个华人都需要面对的:党魁,共产党,共产制度,和文化本身。党魁来自共产党,共产党来自共产制度,共产制度来自文化的庇护。例如,毛泽东不喜欢孔子,但不影响习近平组织孔子学院,中国的共产的制度不会因对孔子个人的喜好而被动摇。但如果哪个党魁不喜欢马克思就问题大了,这就是政治上根源的重要。我认为,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中国的读书人先变为世界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完成这个从读书人到知识分子的转变,没有“脱中国化”的努力不可能。要成为世界的知识分子,中国读书人必须“彻底造反”,既“一杆子戳到底”:四个都反。任何折中都会半途而废,而且必须是集体,或多数人。 有人说,法国兵跟印地安人作战比较,一对一,法国人完败。十对十,印地安人完败。在海外的华人也是如此。一比一,华人各个都厉害,谁不见藤校许多华人?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确少的可怜。因为获奖需要集体的努力,而华人擅长“窝里斗”,终究一事无成。看看海外的政治组织,无一不是各自为政。 什么原因能解释这些现象呢?我认为是“缺乏理性”的结果。华人还在自己原初出生地的“感性文化”的圈子里无法自拔。当年日本侵华,有“十个日本兵杀一万个中国俘虏”的事发生。而在911期间,美国有机上人员共同与恐怖分子格斗而同归于尽的事。如果是华人在飞机上,这事不会发生。这些事的原因,都可以从一个根源解释,既,华人缺乏西方人的理性。 理性和感性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在目前的四次讨论中,我都涉及的是现象,丑媳妇要见公婆了,下次希望讨论理论问题。(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