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教育的文化氛圍下,每個人一代一代地重複着教育的循環,從出生開始(甚至出生前),沿着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這樣的途徑接受教育、越過一個一個的考試門檻,逐步走入社會。對個人來說,在知識教育中是被動的,不能自主決定教育的內容,也不能自主決定學習的方法。政治課必須上,政治考試必須考。這是被動模式的教育。成為父母后,表面上可以自主決定孩子的教育,但可選擇的只不過是不斷地創造出來的、為應試服務的、新的知識教育產品,最終只能監護孩子沿着同樣的途徑接受教育,完成知識教育的一個循環。而孩子又會接續下一個教育循環。在知識教育循環中,忽略教育的最終目的的結果是被動盲目地、盡一切可能地追求所有可能獲得的教育。這正是教育產業化最理想的市場。隨着教育產品的日新月異,教育的成本也快速增加,成為每個家庭繁重的經濟負擔。 (圖片來源於網絡) 被動接受教育的人在以應試為主的學校教育期間,沒有學到很多必要的技能和社會經驗,很多時候喪失了繼續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初入社會時常常無所適從,必須從頭學習很多必須的東西,這還是被動的學習。同時從精神和生活上又有着對父母深深的依賴。另一方面、需要用人的地方卻又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不得不對剛入社會的新人從很多基本的地方開始培訓。 我本人就是一個被動教育的產品,經歷過從學校到社會轉型中的迷茫、痛苦和教訓。當有了自己的孩子,自然要承擔起做父母教育孩子的責任。從過去的經歷,不希望孩子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重複我走過的彎路,希望教給孩子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特別是經驗和能力,這在學校里是不教的或被忽略的。同時也體會到,如果在走入社會前,父母能在這些地方給我一些教育,不用很多,肯定能做的更好,好很多。 那麼這些教育的內容應該是什麼?如何開始? 兩年多前和鄰居的一次聊天,給我提供了尋找答案的機遇。鄰居姓李,是一家公司的老總,事業比較成功,可以大部分時間在家裡辦公。他有個比我孩子大一歲的女兒,在重點小學念書,學習成績很不錯。但剛上小學就感到學習壓力太大,功課繁重。為了幫助孩子的學習,他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研究學校的課程,和孩子一起學,使她成績提高很多。在這過程中,他有自己的心得:應該有更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從學習中體驗快樂,同時還有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