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喜欢的两件事,一是游泳,二是看电影。关于游泳之前写了篇小文,再来说说看电影。 看电影与游泳都是在复旦。泳池在复旦东北角,看电影的礼堂在西北角。儿时几乎所有电影都在那礼堂看的。 那礼堂原来叫登辉堂,是以李登辉的名字命名的,此李登辉当然不是台湾那个“阿辉伯”,这是一个教育学家,做过复旦的校长,礼堂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后来文革时候,改叫大礼堂,原来镶在正门上方的“登辉堂”三字被“大礼堂”取而代之。 那时候大礼堂每到周末都会放电影,电影资源很少,主要是几个现代京剧样板戏。还有《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这“三战”好像从来不曾被批为毒草而禁映。还有两部苏联老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看了总有十来遍,小学中学都包场过不止一次,到后来,不仅熟悉那两片里面的情节和人物,许多台词也都张口就来。《列宁在一九一八》片头是瓦西里匆匆忙忙回家看望妻子,他妻子不知拿什么喂养他们即将来世的新生儿,瓦西里边拥抱抚摸妻子边安慰她,银幕上瓦西里还没来得及开口,下面黑暗中已经腾起一片“不要担心,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都会有的”声音来,等瓦西里说出那同样台词时候,下面便有一片开心会意的笑声。至于克林姆林宫卫队长马特维也夫从那帮要掐死他的匪徒群里挣脱而出,大喊一声“瓦西里”由楼上破窗跳下的情节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直接引用了那个情节。 那会儿与中国关系最铁的是阿尔巴尼亚,号称欧洲的一盏明灯,铁杆哥们还没轮到巴基斯坦充当。于是便有许多阿尔巴尼亚电影可看,《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之类,崔永元说那些电影使他刻骨铭心,说《宁死不屈》里英勇就义的女英雄形象真实丰满而感人,反面人物也不脸谱化。但我看那电影时候留有印象的是觉得里面的那个女游击队长长得挺好看,当时本人还是小学生,对于异性的审美眼光朦朦胧胧尚未成型,很多年后与二弟聊天说起儿时的那个印象,他大不以为然,说那个女游击队长看上去就是个女恐怖分子,跟刺杀列宁的那个差不多,二弟有以前老电影的碟片,找出《宁死不屈》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不知儿时为何觉得那个“女恐怖分子”形象很好看。 阿尔巴尼亚之后罗马尼亚电影也进来了。《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橡树十万火急》什么的,罗马尼亚电影里有浪漫元素,偶有调情情节,我们一同学看了情不自禁模仿电影里调情情节被老师当众训斥为,流氓,下流无耻! “四人帮”粉碎后解禁一大批老电影,也拍了些新电影。记得当时有个片子好像叫《南海风云》的是唐国强主演的,里面的唐国强开始是渔民,在小船上碰见敌方兵舰要撞沉小船,唐国强隔得老远拿把鱼叉奋力投掷叉向兵舰指挥台玻璃窗后面的敌方军官,吓得对方大惊失色。那情节让包场在下面看的中学生腾起一片笑声。后来还有一情节是片中一人民海军军官负伤倒在已经参军的唐国强怀里将要牺牲,银幕上出现旋转的高大青松伴随庄严肃穆的音乐,可是那军官尽管上气不接下气却还有一大堆台词要对唐国强嘱咐,下面中学生就发出怪声嘲笑,说,快点死呀,快点死呀,哪来噶许多话。老师在边上直摇头,说,你们这是什么阶级感情啊! 大礼堂的电影票每个场次印成不同颜色,有时候票子紧张,搞不到票,我们用浆糊将用过的两个同样颜色的半张旧票黏贴成一张,混杂在几张真票之中,几人一起去看电影,居然成功蒙混过关了数次,那有一份格外的成就感。 大礼堂内的座椅是长条靠椅,椅背上写着号码。总共38排。看电影的并不严格对号入座,常有人因为座位靠后而到前排找相识的熟人挤到一起坐的,于是两个人的座位挤坐三个屁股的情景时常可见。座位前后一样高低,儿时个子矮,坐在后面时候常被前排大人阻挡视线看不到银幕,摇来晃去不断移动调整位置试图从前排黑魆魆的后脑勺之间的空隙看银幕,然而那空隙时常又被更前排的后脑勺堵死,于是只好站起身来看,但又会被坐在身后的怒喝,坐下!那是令人痛苦沮丧的。 除了复旦大礼堂,当时偶尔还去五角场电影院看过电影,记得看的是西双版纳捉小象的纪录片。五角场那时候的电影院破旧简陋不堪,与之相比复旦大礼堂堪称豪华,我当时以为电影院都是大礼堂那样的。直到中学时候去市里大光明大上海等影院看电影才知道山外有山,原来正宗的电影院是那样的,一人一个沙发坐,不仅前后高低有坡度,而且还有楼上楼下两层,即便前面坐着姚明也不需担心那后脑勺会阻断视线看不到银幕。 复旦大礼堂算得上见多识广,文革时候在那里开批斗会是经常的,当初那些著名教授都是反动学术权威,脖子上挂个牌子弯腰站在台上挨斗。文革结束后,当初斗争反动学术权威的“四人帮”余党造反派之类又到台上去接受声讨批判。礼堂还是那个礼堂,舞台还是那个舞台,批斗和挨斗的彼此换个角色而已。 后来那礼堂还去过许多有名人,张艺谋拍了《红高粱》大红大紫一夜红遍大江南北,去复旦大礼堂与师生交流,裹件军大衣,低调而谦虚,说自己是瞎拍。台下过道里都挤满了人,交流完毕老谋子(那时候还年轻)应邀喝一嗓子,“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台下应声腾起一片“往前走,莫回呀头!”,气氛热烈,“莫回呀头”声浪震撼屋宇。还有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及已故台湾作家李敖都在那个大礼堂做过演讲。 如今复旦财大气粗今非昔比,校园好几个,估计礼堂也不止一两个。但我觉得比较亲切的还是老复旦的那个大礼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