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凌晨,詩人汪國真去世,享年59歲。你還記得汪國真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的詩歌風靡全中國,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汪國真祖籍福建廈門,在北京出生長大,父親在教育部工作,家裡的學習氛圍比較濃厚。但是汪國真沒上過高中,初中畢業後,他進了北京第三光學儀器廠,成為開銑床的工人。工廠里有個說法叫“車鉗銑,沒法比”,說是車工鉗工銑工,屬於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種。在1971年到1977年的六年多時間裡,汪國真做着一份在當時算很不錯的工作,沒有像初中的大部分同學一樣上山下鄉,他覺得很幸運。不過工廠里三班倒的生活對少年汪國真來說依然不輕鬆,他最怕上夜班,因為總忍不住打瞌睡,還必須戴着大眼鏡保護眼睛——銑床開動,火紅的鐵屑亂飛,不戴眼鏡的話很容易燙傷。
就這樣等到了恢復高考,汪國真的興趣是去學理工科,家裡也希望他將來往技術型人才方面發展。但是汪國真仔細衡量了一下自己的水平,覺得沒上過高中,報考理工科肯定吃虧,而文科相對來說把握更大。“我小時候看三國、水滸,讀唐詩宋詞,總算是看過一點書。”汪國真說,學文不是自己最初的志向,某種意義上說是迫不得已。
迫不得已選擇文科的汪國真,考上了剛剛復辦的廣東暨南大學中文系。這是一所華僑學校,硬件設施比當時大部分高校都要好,汪國真覺得在這裡讀書挺舒服。大學時代的汪國真屬於各方面都不顯山不露水的那種,以至於老師和同學對汪國真後來的走紅都大跌眼鏡。去年暨南大學百年校慶,廣東電視台採訪了汪國真的一位老師,老師說,沒想到這個學生會出名,他也就是個中等成績,很難讓人注意。汪國真說自己只有兩點與眾不同,一是寫字速度奇快,考試時永遠是第一個交卷;二是閱讀雜誌奇多,他每天都跑到閱覽室去翻閱各種報刊,目的很簡單,就是投稿。汪國真抄錄了很多報紙雜誌的通訊地址,並且細心揣摩它們的文字風格,然後挨個投稿。那也是汪國真遭遇退稿最多的幾年,退回來的稿子就換一家再投,如此循環,樂此不疲。“也說不清楚為什麼,可能就是覺得發表文章很光榮吧。”那個年代學校里創作風氣都很濃,汪國真就這樣開始試着寫詩。
1979年4月13號,汪國真對這個日期記得很牢。那天在食堂吃飯時,一個同學告訴汪國真:“《中國青年報》發表你的詩了。”汪國真第一反應是“你蒙我呢”,自己沒往中國青年報投過稿啊。同學說真的,好像是寫學校生活的一組小詩,汪國真半信半疑地跑去女生宿舍借報紙。學校給男生宿舍訂的是《南方日報》,《中國青年報》只有女生宿舍有。汪國真看到4月12號的中國青年報上確實發表了自己的詩,一時狂喜,可還是摸不着頭腦。過了一禮拜,中國青年報記者梁平給汪國真來了一封信,信中說汪國真同學你好,我在你們學校的刊物上選了你的詩發表,現寄上稿費兩元,希望你以後繼續給我們報紙投稿。這封信和稿費給汪國真“莫大的鼓舞”,兩塊錢夠他請同學們下一次館子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沒主動投稿,居然能被大報選中,簡直是天上掉餡餅,汪國真覺得自己“還行”。那是汪國真的詩第一次公開發表, 從此他就一發而不可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