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距离有近有远,有物理距离也有心理距离,到底保持在一个什么界限上彼此感到舒适而又不生份哪?这就要看在什么状况下,此外还要看人能否控制这彼此的关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们和老外在处理这关系时有不同的门道和学问。 记得在国内每天上班坐公共汽车的情景,那时不分男女老幼,挤上车才是王道,所以大伙基本上是风不顾身,一脚踏进了车门才松口气。可车一开动,左右这么一晃,才感觉到车上的众亲几乎是零距离接触。遇上夏天,那感觉,你懂的。当然撞上个美女,呵呵....那会还没兴什么性骚扰,所以虽然大家知道在这特定环境下,彼此接触是不得已,但也忍而为之,好不好受舒不舒服心知肚明。这两年回国探亲,发现北京的立体交通很发达,远没有过去那么拥挤,尤其坐公交车,车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大,有一种安全感。
现在有个说法“防盗防火防闺蜜”,这最后一防正好说明了人心理距离的尺度。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自有其社会性,因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亲近的人话多更亦交心,将对方作为无防范的对象,尽情倾述,内心把对方当作心心相应的知己,亦是零距离接触,然后人的多变性,此心非彼心,过近的距离会物极必反,不定什么时候埋下了雷,让彼此走到“防闺蜜”的地步,伤是必然的伤,太近了,也许自此各走东西。 家庭之间关系的远近,彼此的距离感也有个相处的法则。俺是在北方长大的,身上自然有哥们义气那一套,因而与朋友相处,不讲究很随意,互相来往也是敲门就进的那种,双方不需客套。然而后来有了家庭,发现家庭之间的关系并非因为我们哥们间的友情而加深,相反被设定了一个距离,因为这涉及到双方的其他家庭成员,并非俺们单身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么简单了。当然,经过若干年的正反体验,感觉这个距离是必须的,它能维护好或维持各家之深厚友谊。这方面来到海外后,看到老外的自我家庭或朋友间的家庭,起初觉得他们有的点冷,但观察下来,发现他们处理家庭的距离关系还是恰当好处。 都知道距离产生美,但如何把握这尺度则需磨砺和历练,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容易控制,但内心与相互关系则十分复杂,但一切留有余地也许不至于将彼此带入尴尬“不舒服”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