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对香港的印象是富有。所谓一俊遮百丑。对香港的好印象一直是主流。而负面印象则被忽视。现在回想起来,负面印象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没有在意而已。
内地对香港的主要了解当然是通过影视歌曲。当年看周润发的《赌神》,颇为敬佩。在大家都幻想自己是电影中的男主角时,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电影会让一个赌徒当正面男主角。在内地电影仅仅被当作政治宣传的手段,男主角多是没时间谈恋爱专注伟大事业的伟光正,实际是假大空。香港电影聚焦在真实社会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很大的反差。从被洗脑到娱乐,这个疑问就被抛至脑后。反正是电影,何必认真。而后来的许多香港电影都是如此。沈殿霞的喜剧印象深刻的就是买彩票中头奖的狂欢。“发达了”是每个普通人的梦想。但奋斗努力则不是。只有成龙的警察故事符合主旋律的道德标准。对比之下,可以以香港电影为参照说内地电影假大空,反过来也可以以内地电影为标准,评论香港电影低级趣味。当年大学语文老师看不起香港流行文化,金庸小说不值一评。现在回头看,在港台影视全面攻占大陆几十年后,终于有矫枉过正的趋势了。大陆电影《流浪地球》不仅票房高,而且背后的精神境界终于不再对标港台,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超越。 香港在回归前后最出名的两个女性政治人物是陈方安生和范徐丽泰。在大陆宣传男女平等几十年后,不仅没有妻从夫姓,连孩子都可以随母姓。当年看到这两个名字,颇有诧异之感。觉得香港在男女平等方面落后很多。但更强势的舆论是文革破坏了内地的文化,而香港则保留了珍贵的传统。而且名字是个人的事,如果自己愿意随夫姓,与旁人何干? 直到有一次,在香港电视本地新闻里听到一个案例。大致是一个女儿起诉儿子争遗产土地的案件。女儿要求男女平等,而儿子则坚持土地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法院判决儿子胜诉。想象中的香港是比内地更先进的地方,而实际上高楼大厦边上的穷人也一直更守旧。不仅是公众守旧,连法院也尊重歧视女性的传统。 对香港的负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奶粉限购。本来内地人不信任本地奶粉愿意高价购买国外奶粉,是香港不可多得的商机。香港自己又不生产奶粉,纯属生意的情况下,加大进口才是双赢的不二法则。一个以市场经济和自由流动为骄傲的城市,在奶粉短缺的瞬间突然就反向操作,不是加大进口,而是限制出口。在自由社会,有不同声音很正常,但能够一致地排斥大陆,限制大陆导致政府通过法律严惩购买奶粉的正常商业行为,是对香港所代表的自由民主法制人权的全面否定。香港的人性恶,在竞争购买奶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之后的驱赶蝗虫,占中,反送中,这些流行语的背后是香港愚昧和短视的完美结合。当建制派还在呼吁不要放弃这一代支持暴力的香港年轻人时,是他们自己在沦陷。香港注定会回到边陲渔村的常规状态。只不过看愚昧的中共还愿意输血多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