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僑團的形成 2011年2月,『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和『馬利蘭大學美籍亞裔中心』聯合發佈了『2011年美國華裔人口動態研究報告』,這是迄今首份專門研究美國華裔狀況的全面報告,報告數據的主要來源,是美國人口普查局『2009年美國社區調查』及其他相關的統計資料。報告顯示,過去10年來,美國華裔人口增長了三分之一,居住的特點仍然是高度『扎堆』。 報告顯示,在美國華人中,有35.9%出生在美國,而64.1%是外來移民。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人口中,超過一半的人都出生在加亞州和紐約州;而在外來華裔移民中,來自中國大陸的佔60.1%,,來自台灣的佔15.1%,來自香港和澳門的佔8.8%。有50.3%的華人居住在加州和紐約州,有51.4%的華人在舊金山、洛杉磯和紐約等5大都市地區生活。在過去20年來,雖然隨著生活狀況的改善越來越多的華裔離開了美國各地的『中國城』,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仍傾向居住在市郊亞裔聚居的地區。 這份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華人居住仍然喜歡『扎堆』,正是僑團或是僑社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基礎。南加華裔人數眾多、華裔移民人口眾多和華裔居住集中等特點,決定了南加僑團的眾多和華裔社區活動的活躍。 華裔居住爲什麽要『扎堆』?華裔僑團又是如何形成的?從一般意義上說,最初的『中國城』以及華裔僑團的形成,應該是民族性的使然。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要互助自保、抵禦欺辱,要『抱團』;『抱團』,也有利於在異國他鄉尋與同胞進行交流,以尋求的精神慰籍和文化傳承,從根本上說,就是生存、發展的需要。移民的這種幾乎是頑強的民族性,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也可以從其他族裔的移民中看到這種『扎堆』、『抱團』的情況,比如『小東京』、『韓國城』和『小西貢』;當然也不是亞裔移民這樣,還有『“猶太城』、『法國城』和『德國村』等等。們,即使隨著社會的發展,催生(有形、狹意)“唐人街”的外因可能弱化或消失,傳統“唐人街”的存在和作用可能不再那麼迫 切和緊要了,但只要民族差異還存在,(無形、廣義)“唐人街”的影響和作用依然會長期存在。 隨著華裔移民經濟地位的變化以及居住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和國力的強大,華裔的政治社會地位有根本性的改變;也隨著華裔參政的不斷深入,華裔開始融入主流,族裔的柵欄也似乎要打破。但是應該看到,只要文化差異的存在,族裔性就會表現出來,『扎堆』和『抱團』的情況會繼續,那麼,僑團或是僑社的仍然會繼續存在,也同樣會繼續發展。特別是美國這種多族裔和多元化的國家,實際上為僑團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由於來自兩岸三地的移民到達美國的時間不同,文化和社會政治背景上還有些差異,因此僑團有老僑及傳統僑團、越柬(棉)寮和新僑僑團;在新僑僑團中對於來自台灣和大陸的移民而言,又有台僑和陸僑的說法。對於僑團這樣的說法或是分法,并沒有由誰來統一規定,不過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說法就約定俗成了。老僑,一般是指早期華人移民的後代,以及國府退守台灣以後從中國和台灣出來的華人。而港澳來的移民社團,自然就是港澳僑團;來自韓國的移民僑團,就稱為韓華僑團。 由於移民社區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社會的進步,一些有別於僑團的社區組織也不斷的產生,這些組織大都是非營利機構,而且涉及到各個專業領域,一般稱這樣的社區組織為社團;另外,也產生了一些政治、社會公益、慈善、宗教和同鄉會等不同性質的社團。 大洛杉磯地區有多少僑團和社團?如果要精確的統計,應該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出略的估算,30年來『有名有姓』、『時隱時現』、或是消失或是新生的僑團和社團,3百、5百還是應該有的,而長年堅持活動的僑團和社團,應該超過100個。無論有多少僑團和社團,僑團和社團的活動,構成了華裔社區生活的主流;僑團和社團,在推動華人參政融入主流、維護華人權益、弘揚中華文化、發展社區經濟、促進美中友好、增進社區和諧和培養教育下一代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甚至是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僑團和社團,既是溝通華裔社區與主流社區的橋樑,又是華人之間交流的平臺,也是華人個人展示自己的舞臺。 二 僑民 提到僑團,當然就會聯想到僑團構成的主體,但是細緻的分析一下,卻可發現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這就是,見諸報端的『僑民』、『華人』、『華僑』和『華裔』以及『華人社區』或是『華裔社區』這些稱謂,有區別嗎?如果加以區分,有什麽特別意義嗎?當然是有區別的,因為受到所居住國國籍法的影響,『僑民』、『華人』、『華僑』和『華裔』,在法律上是有著嚴格的界限和區別。 『僑民』和『華僑』的意思是接近的,也可以統稱為海外華僑。對於『僑民』或『華僑』,兩岸政府的進步定義是一致的,也就是尚未加入外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台灣)公民,但長期居於國外或是已取得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者,被稱為『華僑』,也可稱其為『僑民』,也是兩岸駐外機構所服務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是對於『華僑』的範疇,兩岸政府還是略有不同,在大陸政府方面,『華僑』仍然保留本國公民身份,仍然受法律保護,但其範疇不包括因公在外國工作的人員和留學生。在台灣方面,經常把所有居住在海外的華人都稱為華僑。 『華人』,也被稱作『海外華人』,大陸政府方面使用的比較多。這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允許雙重或多重國籍,所以對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前公民因為註銷護照而被称其為『華人』,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国人,受居住国法律保护。此外,在一些以漢族公民為大多數的國家,如新加坡,被稱之為『華人國家』。為“華人國家”。 對於『華裔』的概念,在認識上也是基本一致的,這就是海外华人或者华侨的后代,一般被稱之為華裔。台灣僑委會給出的定義比較明確,「華裔乃泛指在海外出生的華人後裔」。 當然,在實際的生活中,并沒有對『僑民』、『華人』、『華僑』和『華裔』進行那麼嚴格的區分,一提華裔社區或是華人社區,大家都知道的是怎麼回事。而正是『僑民』、『華人』、『華僑』和『華裔』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和僑團活動,才使得社區僑團社團不斷出現,各種活動頻頻不斷,生活豐富多彩,共同編織了南加華人社區的絢麗圖景。 一個應該提出來的問題是,中國大陸移民迅猛增加,基本上改變了南加地區華人移民的結構,這就是產生了一個兩岸三地移民在社區融合相處的問題。由於兩岸間存在的政治歷史原因和台灣島內的政治問題,兩岸三地移民在相處難免會有沖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多年來在華裔社區中形成的地區成見,基本上已經打破,美國不同種族和諧相處的文化,已經為華裔社區所秉承,特別是在華人的文化傳統習俗中,本來就有和氣生財這樣的說法。兩岸三地移民的和諧相處,也包括校園兩岸三地留學生的相處。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僑團和社團都是由兩岸三地移民組成的,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