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随着一篇“中国劳改犯傅苹进入奥巴马团队“的英、中文报道在美、中两地广为流传,一个叫傅苹的人走入人们的视线。这篇报道出笼的背景,是福布斯的记者就傅苹出版新书“Bend,Not Break)进行的采访。 通篇报道几乎是记者采访的记录,有录像为证。问题是,有”图“,就有真相吗?口述,就可靠了?炒作新书,是很正常的;但是非要自己“传奇”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显然,有关傅的报道和傅的口述,并不是那么可靠、那么传奇。 比如,”傅苹进入奥巴马团队“的说法。准确的说,傅萍目前是联邦商业部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这个机构的委员之一(这个机构有20多个委员),这个委员会能被称为奥巴马的团队吗?在联邦商业部网站上列出的该部机构名单上,是发现不了这个机构的。不过,看看下面的链接,就会清楚这个委员会的性质与作用(http://www.commerce.gov/news/secretary-speeches/2011/12/13/remarks- national-advisory-council-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无论如何,这个委员会真的不是“奥巴马的团队”。 再比如,“多年以后,学校开始复课,傅苹重新获得了新生,进入了苏州大学就读”。“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她只有8岁”,由此可推断出傅苹是1958年左右出生。苏州大学是1982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的基础改办成立的。 对于“复课”之说,有1968年的复课闹革命、有1972年的教育回潮和1977年恢复高考这几件大事可以与之对应,但考虑到“傅苹重新获得了新生,....”,“复课”应该是1977年的恢复高考,因为1976年粉碎四人帮被认为是10年文革的结束。但“进入了苏州大学就读”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没有苏州大学。 这样,傅苹进入苏州大学的时间就应该是1982年了,这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4岁左右了。可还是有问题,因为“在25岁的时候,傅苹获准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离开这个国家”。 如果傅苹当时进入的是江苏师范学院,现在说毕业于苏州大学,问题不是很大;但是说当时是进入苏州大学就读,问题就大了,至少与历史不符。 其实,有关中国教育的历史一点也不复杂。1966年开始的文革,导致学校停课闹革命。而后在1973年到1976年间,中国的大学是招收工农兵学员,傅苹这个“小劳改”自然是入学无门的。那么,如果傅苹在中国上大学,只能是在1977年及以后考进大学;那么,傅苹考入的大学很可能是江苏师范学院。但是,如果她是1977或是1978级甚至的1979级,一个有“劳改”历史的人,是不会有学校录取的,因为政审还是存在的。 从傅苹在中国的教育经历,是很容易推断出傅苹的家世和身世的,其中的一个推断可以是,傅苹在文革期间的命运,并有像她说的那样(“离开父母身边后,傅苹需要照顾自己和年幼的妹妹,在南京劳改队里度过了10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轮奸,被迫在工厂里当了一名童工,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傅苹也谈到了她来美国的经历。我们都在美国,对美国没有那么陌生。 我们可以不问,她是什么签证来的美国(“在25岁的时候,傅苹获准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离开这个国家”);我们可以不问,美国机票价格上涨是一天的事吗?(“但是当她来到机场柜台前的时候,机票价格已经涨了。”);但我们要问,在美国没有上过学(“我很善于自我学习,因为我没有去上学)的傅苹,是如何“在几家初创公司里找到了计算机编程的工作”的,又如何“然后就职于大公司”的? 傅苹或许很成功,但别忽悠;即便是忽悠也会带来成功的机会,但最好还是不要忽悠,因为总有掉包的时候。 傅苹在中国的“凄惨”,很容易让人想起政治庇护者在中国的“凄惨”。其实,在美国获得政治庇护身份而合法留在美国的人,也很凄惨,因为他们的“凄惨”故事要不断的讲下去,这就增加了说走嘴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