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科技、文化发达的时代,网络时代的“QQ”与“微博”,那时早已天下风行。
QQ是一个交流工具,你说一句给我,我说一句给你,还可以插入图片,让对方欣赏。我们都知道红叶题诗的故事:顾况在树叶上题了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然后,点击“发送”。但坐等了一天,对方都没有回复。想必女网友住在宫里,上网的事管得特严。
第二天,顾况又给对方留言:“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顾况网上也真能耗,一直等了十多天,终于见到对方回复:“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对话一次,耗上两个星期。没办法,毕竟是唐朝,网速肯定是相当成问题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像顾小哥这么生活飘逸,随心所欲。但有些人有话必须说,就是不知道说给谁,于是玩起了“漂流瓶”。 僧人唐球,住在深山古寺里,功课是专业的,网聊是业余的。身份的限制,不宜写热辣的情诗,也不宜发热门的时评,甚至固定的“好友”都没有加。“斯文不沉没,方知吾苦心!”唐球挺郁闷,把诗写好塞进葫芦里,“咕咚”一声扔进小溪,谁捞着,谁看去。不爱看,麻烦你顺手扔进海里——唐人说,这个叫“诗瓢”!
唐朝人很快感到了QQ的老土,得创新交互方式,一点对多点。于是,唐人推出了“微博”——诗写好了,直接粘贴到一方墙上,所有的“粉丝”一骨碌全看见了——唐人管这个叫“诗墙”。“诗墙”的点击量大,用起来也方便:一页墙写满了没关系,重新粉刷一遍再写,跟“刷屏”一样简单。当然,你得选择车站(驿站)或闹市区的墙,否则还不如玩QQ呢!
弄一面墙,得费一大笔银子。况且,不是谁都买得起电脑,更没有人天天扛着电脑到处遛跶。要是弄个“移动客户端”,自然更能便人利己,唐朝人其实是这干的——博主的新贴,粘贴到一块木板上,闹市,客栈,码头,旅游区,朋友骤餐……粉丝出现在哪里,木板出现就在哪里,哪里还用得着砌一面笨重的高墙?唐朝人是有文化品位的,跟老婆、孩子聊天时谈的“木板”,跟网友、粉丝交流时叫的是“诗板”——“寂寞空门支道林,满堂诗板旧知音” ,张祜说的便是这个。
大唐颇开明,交际亦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