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清明上河图最好的方法就是临摹一遍。在找到一幅原大小高仿的画卷后,虽反复观赏过无数次,眼睛瞪得和卵子一样大差不多连显微镜都用上了,依然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很多细节。由于画面庞大很容易迷失在其中而错过很多微小的部分。然而描摹了一遍就不一样,必须搞清楚自己画的每个物件。遗憾的是在我仿的这一局部,有一样东西我画出来了,但依然不知为何物。
仿这么一幅花了近60个小时,唯一用到的技巧就只有一个--耐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能力都走下坡路了,唯有耐心渐长。由于场面宏大壮观,而且不是按1:1比例的仿制,所以在定第一稿的时候会花很长时间。即使大的结构定得准,画到细节上还是有偏差。画一阵以后就要反复观察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位置是否正确,如有相当差异就必须擦掉相当部分重画。如是者凡几,始能定下第一稿。以后就是一场持久战,慢慢画了.
只有在画细节时才不得不说张择端是大师。传统的中国画是没有透视的,所以难得画出景深。仅用平远高远和深远来表示景物的层次关系。在这样的大场面上,小小的人物依然须发宛然,神态各异。个体人物并不都成比例,但放在这长卷之中,却一点不显凸兀。有些人物面部就是一白板,但神态上可以区别妇女,小孩,瞽者。有的甚至能感受到人的精神状态快乐与否。在仿制了局部以后,才发觉张择端的牛X也为其鸣不平。想来他当时也不是一朝一夕画成的。身为大宋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的他,除了争取研究课题和经费带些博士研究生外,还要在百忙中抽时间背着数码相机到处采风航拍资料,然后花大量时间创作才能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而当时如米芾梁楷者,大泼墨,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一幅让圣上龙颜大悦的画。看来搞工笔是不如搞泼墨GDP高。
本画卷用的是市场上制作好的纸本空白卷轴。做旧的底色本应该按科班做法以赭石打底,后来有朋友传受以浓茶水渲染,效果不算好,后来就用老抽酱油稀释后平涂。所以嗅来略带红烧的味道。而且空白卷轴质量不好,有胶的地方一上酱油颜色就比其他部分深。不过平添一些做旧的效果,也算个小惊喜。
照片是手机拍照,裁边,上传,没有PS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