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有人胡说赵紫阳是六十年代中国饥荒的罪魁祸首, 文中又没有提到赵紫阳的任何事情, 更说不上证据了, 特意引文两段. 说明赵紫阳在文革前后在广东省和四川省工作的真实情况. 大跃进时期从1953年开始,广东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农业增产运动,大力兴修水利,开展农业技术改革,促进粮食增产。1955年秋收,潮安县县委称潮安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水稻千斤丰产县。在1958年中央粮食征购指标提高的背景下,陶铸坚信当年粮食大丰收,怀疑农村干部隐瞒产量,陶铸于1959年1月中旬到东莞调研后得出的结论为,生产大队隐瞒和动用了由公社统一管理的粮食和资金。与此同时,赵紫阳到雷南县考察后认为雷南有瞒产问题,必须开展反瞒产运动。2月,赵上书毛泽东报告“反瞒产”的经验,毛当即批示向全国推行。在赵紫阳进一步了解真相后,如实向中央报告,建议政府停止“反瞒产”。中央肯定了赵的报告,转发各省,号召全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赵紫阳开始批判“共产风”、“浮夸风”,提出“按劳取酬”、“爱惜民力”、“不要愚公移山”的要求,强调按照客观的条件和客观的规律办事,珍惜财力,不能单单依靠群众热情进行生产。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期间,广东在全国范围内算是较沉着稳定、死亡人数较少的省份。 1960年3月,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第三书记的赵紫阳来到南海县一户麦姓农家视察时,看到麦氏两幼童兄弟为了舔一只饭勺里的饭汁而打架,他感触良多。赵紫阳回到省委后,一开口就对陶铸说:“旧社会中,中国国民党把人民逼反,今天,难道共产党也要把人民逼反么?” 同年年中,陶铸兼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使广东省委大部分工作都由赵紫阳负责,赵紫阳决心开始实施对各方面工作的整顿。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赵紫阳经常下基层调研,了解基层情况,他不但与地、县、市的领导座谈,也到公社、大队座谈,听取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帮助解决困难,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听到哪个地方有增产的消息,他必实地察看,以总结经验。由于赵紫阳鼓励干部畅所欲言,当时佛山书记杜瑞芝、专员杨德元、张勋甫,顺德勒流公社黎子流,南海大沥公社陈贤芳,中山县委谢明仁,东莞县委书记林若,汕头书记刘俊杰,惠阳书记原鲁、李富林等等,都乐意与赵紫阳谈心,讲真话。 主政四川1975年初,邓小平回家乡四川考察,受文革负面效应影响,当时四川的状况令邓小平心寒,四川人民饱受饥饿之苦,经济上濒于崩溃,为改变四川面貌,邓小平任命赵紫阳主政四川,10月赵紫阳成为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1月由四人帮掀起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开展,到1976年,邓小平被打倒,赵紫阳也因此受到牵连,1976年2月14日,“四人帮”点名批评赵紫阳大搞复辟倒退,10月四人帮垮台,邓小平东山再起,这为赵紫阳在四川顺利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在四川任职期间,赵紫阳全力投入恢复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在农业问题上放宽政策,提倡发展多种经营,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显著成果,1977年相较于1976年,四川全省粮食总产量增长10%,1978年下半年,农村政策进一步放宽,将农民的自留地面积扩大至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支持农民包产到户。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赵紫阳又率先在四川进行了全国最早的人民公社改建乡政府的试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人民公社制度提供了经验,他领导的四川与万里领导的安徽遥相呼应,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并取得很好效果。当时有顺口溜:“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陶铸代表中央到广东整治叶剑英为代表的广东地方干部, 有过左行为, 赵紫阳到广东, 表示尊重叶剑英, 缓和了矛盾, 没有左的东西, 得到了广东地方干部的支持, 工作的得好. 在四川省, 赵紫阳骑自行车, 跑遍所有县,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凡是有能力的新老干部一律提拔重用, 没有给文革产生的新干部过不去, 能够团结多数人. 他的两个特点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发现有能力的干部予以提拔, 是他有机会升任共和国总理, 主管全国经济, 成绩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