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国两次, 总计将近两个月。 回来的时候带回来几本书。这些书有些是过去在国内的时候买的,这次从父亲的家里找到。 有些是这次逛书店新买的。
旧书有八十年代初买的《聊斋志异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张友鹤的选和注都是认认真真的。《围城》是一九八七年五毛钱买的处理旧书,人民文学出版社80 年的书。 钱钟书的这本书当时解放后第一次在大陆印刷出版, 钱先生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书也落得个减价甩卖的结局,高攀一下我当时还算是个知音吧。 没有想到后来《围城》居然在中国火上了天, 一本文人书的如此流行可见中国大众文化趣味的糊涂。 本来还有一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选和注都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 可惜这次找不到了。八三年上大学时买的《徐志摩选集》也在, 人民版, 书后附有很详细的志摩年表。 志摩是个幸运倜傥的富家子弟, 所谓“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人生的很多际遇, 是可遇不可求的。 还有本清末民初吴恭亨的《对联话》, 是岳麓书社八十年代印的。书里辑录了许多古今的对联和趣事,是可看的闲书。 这些年来,父亲老了,这些书的书页黄了, 我也离开越来越远了。
新书都是四月底在济南泉城书店买的, 逛书店是我每次回中国必定要做的事。 很大的书店座在热闹的泉城路上, 周围商业气息浓厚。 书店里的员工基本上都是青春年少的姑娘小伙, 多了几分好看, 少了几分文气, 这也可能是老板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吧。书店里人不多。炒股票之类的书有很多, 还有很多介绍官场职场手段厚黑的书, 印数都很大, 可见国民孜孜以求的是些什么。纯文艺的书好像并不是太多, 文学青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文化历史类的书籍装帧精美的很多。 有很多翻印的古籍装在古色古香的盒子里成套出售,价钱不菲, 动辄数百元。 书是经典, 但注释翻译则多是些画蛇添足的东西,内容时见错愕, 大约是为那些附庸风雅的有钱人和官员准备的。很多的古籍新译, 编选之类的书是给一般读者和少年儿童准备的, 装帧上很有特色, 很多还配有漂亮的插图, 就是注释翻译讲解内容水准上差一些, 大约专业低年级研究生以下的水平, 常见的是注释者遇到自己不懂的句子就含糊过去, 或者干脆胡说八道。这类的书印数巨大, 看来销路也不错。放在这个大环境下, 感觉于丹等的把“小人”解释成“小孩”类的作品至少不能算是太差的。国人的浮躁在文化上可以看到一个缩影, 找一个名堂赚一笔钱再说, 到处有一种“不过了”的氛围。在这个环境下, 能认认真真长长远远做事的就比较稀有。想我们的国人下一代, 就是这样喝着毒奶粉, 受着愚化教育,熏陶在这些谬误百出的国学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也确实不易。
买了《世说新语》, 《酉阳杂俎》和《阅微草堂记》, 是齐鲁书社一个系列中的。 书有很好的校点, 但是没有校注和注释, 人名地名也没有标出, 对于现在的读者多少有些不便, 算是有一点美中不足。 还买了中华书局的《唐诗记事校笺》,是南宋计有功的书, 王仲镛校笺, 校注详尽准确,繁体字印刷, 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很多想买的书没有找到, 或者实在不忍心买那个侮辱斯文的版本。 另外注意到有十几种不同版本的《资治通鉴》, 装帧华丽, 精巧各有特色, 同样的是注解内容比较初级粗糙。那套中华书局简装版, 元人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精品版本, 却不起眼地在角落里, 店员说:“也没有什么人买”。我已经有一套了, 否则一定会买。 也许正是顾客的需求, 决定了文化市场的现状。
买书读书是人生一大乐趣。想起庄子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妙哉。
2008年9月19日星期五 blog.creaders.net/laob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