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笔记《云溪友议》多记诗话,唐人说唐诗,时间接近,可供参考的地方很多。其中说到中唐诗人的“四背”,或“四倒”,意即诗意颠倒,有些意思。这一条流传甚广,宋人的《唐诗纪事》有转载。 “四背”说的是:卢纶不是和尚作和尚诗,和尚清江咏儿女之情七夕相会,刘长卿有眼作“无眼之诗”,宋雍无眼作“有眼之诗”,总之都是反着来的。 卢纶和尚诗:“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余生。”其中的“远公”,《全唐诗》中作“远山”,似乎是更容易理解一些。唐人诗里常有要归隐的说法,多半是不得意的诗人老生常谈,说说罢了,卢纶说要当和尚,终究还是凡世中人。 清江和尚咏七夕诗:“唯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你说一个和尚,怎么就对人家男女相会的心情如此了解,不成是个花和尚? 刘长卿无眼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认真起来,岂止是“无眼”,连耳朵也丢了。“看不见”“听无声”,意境独特,无声胜有声。 宋雍无眼作有眼诗:“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意象清新。据说宋雍原本没有什么名气,等到长了眼病(瞽疾,大约是白内障一类),诗名却渐渐传开了。“绿杨宜向雨中看”,瞎子,真的可以是眼光独到。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境界大不相同。 延伸阅读: 这几个大体都是中唐诗人。常说“诗必盛唐”,诗过盛唐,风气渐变,再没有盛唐的大气,文化是现实的反映。 卢纶(约737-约799)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一生仕宦不得意,其边塞诗如《塞下曲》名气很大,《唐诗三百首》有载,此录其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边塞诗几乎是盛唐边塞诗的尾声,安史之乱(755年)后,藩镇割据,各种胡人汉人涂炭中原,盛唐开边的豪情,已渐成回忆,难得再现。仕途不得意,卢纶作和尚诗,想到出家的清净,也在情理之中。 卢纶的和尚诗名《夜投丰德寺谒海上人》 : 半夜中峰有磬声,偶逢樵者问山名。 上方月晓闻僧语,下路林疏见客行。 野鹤巢边松最老,毒龙潜处水偏清。 愿得远山知姓字,焚香洗钵过浮生。 诗写得清灵,如盛夏清风,读罢,连老本也想去作和尚了。在《全唐诗》中,这首诗载于两处,分别在卢纶和李端的名下。参考《云溪友议》,诗当是卢纶所作。 和尚清江在当时名气很大,《全唐诗》载:“ 清江,会稽人,善篇章。大历、贞元间,与 清昼齐名,称为会稽二清。” 现在已经难见更详细的材料。身为和尚,吟咏男女之情,不是花和尚,自当是真正的高人。和尚的情诗《七夕》写牛郎织女鹊桥会,全文如下: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美在瞬间,眩人眼目,超脱如高僧,也不免心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来自刘长卿的《别严士元》。全诗是: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细致优美的诗句,透出几分儒弱。抗战名军,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军歌里就有“莫让儒冠误此生”的句子,平淡的人生里总是渴望激情豪迈。刘长卿以五言律诗擅长,有“五言长城”之说。诗风清丽,每有佳作,也许是因为生活面较狭窄,所以有时也涉意境语义重复,这点在《唐诗三百首》所选的几首就可以看出来。《全唐诗》收录五百多首刘长卿的诗,超过总数的百分之一,可说卓有成就。只是诗作得不错的人,往往官做的不顺,刘长卿也是这样。 宋雍也作宋邕,生平不详,《全唐诗》仅录他的两首诗,《春日》为其一,确是好诗。 轻花细叶满林端,昨夜春风晓色寒。 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 一个视线朦胧的老人,春日里看雨中的绿杨,会不会想起过去的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