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炎詩《貶崖州至鬼門關作》 看閒書的時候, 有時會花點時間去琢磨一下當時書中人的思想, 有些東西可意會不可言傳。比如張中行在說“阿誰會得西來意, 燭冷香消掩淚時”的時候, 這個“阿誰”是在問呢, 還是在自問自答呢? 一千兩百多年前的一天, 唐代德宗朝的宰相楊炎被貶到崖州(海南) 去做一個類似副縣長的小官, 路過一個叫做鬼門關的地方, 寫了一首詩《貶崖州至鬼門關作》: 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 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 楊炎(727年-781年),字公南,鳳翔天興人(今陝西鳳翔)是中國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楊炎最初被河西節度使呂崇賁招募為書記官而進入仕途,後進入中央,官至中書舍人,後因與宰相元載同鄉,受重用成為吏部侍郎,777年(大曆12年)因元載失勢被殺,他被遷連降為道州司馬,唐德宗即位(779年),被宰相崔祐甫推薦,任命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次年建議推行兩稅法,使當時受藩鎮割據而財用不足的唐朝政府有所助益,後崔祐甫並病而不參與政事,楊炎開始獨權,並趁機陷害同樣對唐朝理財有功,當初辦理元載案件的劉晏,使之被冤殺。此事造成德宗對他逐漸的不滿,開始另用盧杞為相分其權力,加上他意圖中央集權的政策為各藩鎮所不滿造成了河北、河南藩鎮的聯合叛亂,最後德宗聽信盧杞之言,將之流於崖州司馬,並在途中被賜死。 上一段文字是從維基百科抄來的。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經過幾十年肅宗代宗到了德宗朝, 依然是藩鎮割據, 朝廷偏安, 官場陰險, 政治上也還是比較腐敗。 在這個背景下, 楊炎兩上兩下, 位極人臣而又最終被誅殺, 他的人生起伏跌宕, 頗有戲劇性。 楊炎一定是一個很有性格的人, 有明確的朋友和敵人, 這種性格有人賞識, 所以兩次被人引薦受到重用。 這種性格也招來麻煩, 兩次被貶斥, 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楊炎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文才之外, 他推行的兩稅法採取以資定稅的方法, 對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朝廷生存發展功不可沒, 對減少政府官員沒有節制的橫徵暴斂,合理減輕百姓的負擔, 也是有益的。這種稅法的內容, 被以後的很多朝代沿用。 楊炎加強中央集權的企圖也完全是為了朝廷考慮, 是標本兼治的策略, 當然時機的掌握是另外一個問題。 楊炎似乎是一個把恩怨看的比較重的人, 他的仕途始於肅宗朝宰相元載的提拔,最後自己悲慘的的結局除了同僚陷害, 在很大程度上與他迫害元載的仇家劉晏有關。楊炎最後的政治對手是唐德宗一手扶持起來的宰相盧祀,一個相貌醜陋, 粗鄙少文而又不擇手段的人, 這也讓人對楊炎的遭遇生出幾分同情。所謂“政治問題, 經濟解決”, 在唐德宗的支持下, 盧祀隨便給楊炎安了一個“貪賄腐敗” 的罪名, 就把楊炎輕鬆搞掉了, 而這個罪名的由來, 就是楊炎把自己的產業賣給了朋友做官的地方政府機關。 類似的交易事情,即便是有, 在今天的中國看來簡直不值一提。對比此幾年前劉晏被楊炎迫害殺死的故事, 眼見在缺乏合理制約的權利體制下, 害人與被害角色的轉換可以是轉瞬之間, 充滿戲劇性的。 楊炎的這首詩, 作於從長安流放崖州路上的鬼門關。崖州在海南, 非常遙遠, 是用來流放官員的艱苦地方。這個鬼門關在現在的什麼地方,我沒有查到, 大約已經離長安很遠了。在從長安到鬼門關的這段路上, 楊炎一定想了很多, 考慮了過去, 現在和將來。 “一去一萬里, 千知千不還”,對仗工整, 寫的很大氣, 明白這次被貶與四年前不同(元載失勢後被牽連), 這次自己是主角, 大約是回不來了。“崖州何處在, 生度鬼門關”, 管他崖州在哪裡呢, 鬼門關老夫是平安度過了。“生度鬼門關”, 強烈的詞意對比使句子很有力度。 詩里沒有明顯的悲觀, 顯出一種曾經滄海的氣度, 一種敗而不餒的生機。只可惜,這生機不久之後就戛然而止了,《 新唐書》說“(楊炎)流崖州司馬同正, 未至百里, 賜死”。有解釋說是在距崖州百里的地方被賜死了, 不知確否。此時(公元781年), 楊炎55 歲, 距他上一次被貶職, 只有區區四年, 距他登上人生的最後一個巔峰, 只有不到兩年。 古今中外, 達官百姓, 這其間的相似之處, 其實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