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金錢觀:不貪占 不聚財 不肥家 《清史稿》稱,“宗棠有霸才”,其實他是一個十足“霸蠻”的湖南人。但霸蠻歸霸蠻,左宗棠在教育子女方面,卻是心細如髮,這從他花錢的方式,就能看出來。 一介布衣躍為封疆大吏 一生儉樸常穿棉布衣袍 湖南湘陰左氏家族,一直秉承“耕讀傳家”之傳統,左宗棠從小就以才華著稱,但科舉之路很不順利,三度名落孫山後,一怒之下,不再參加會試,回鄉種田,自號“湘上農人”,在家中自撰對聯曰:“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他是典型的厚積薄發、大器晚成之人,太平軍打到湖南,左宗棠應邀出山,盡顯才幹,力保長沙城被重兵久圍而不陷落,一生的功名也就從此開始。雖然年過四旬才正式走上仕途,但短短數年間,南征北戰,從一介布衣,躍為封疆大吏,成為左氏家族定居湖南五百年來最耀眼的明星。 在大富大貴面前,有多少人多少家族能夠保持定力守得初心?這無疑是左宗棠身居高位後深思的一個問題,他把如何對待財富如何花錢,作為教育子女、家人的切入點。 左宗棠本人一生儉樸,即使位高爵顯,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縕袍”。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場合才穿官服。 在浙江時,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員因公事來謁見左宗棠,當時天氣異常寒冷,左宗棠卻僅穿一件布麵皮袍會客,後留客人用飯,客人以為有盛宴招待,但桌上卻只有幾片白肉和一盆雞湯。 左宗棠曾加太子少保銜,人稱“左宮保”,他愛讀書寫字,衣袖經常磨破,曾請人專門製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頻繁修補衣袖,門人為它取名“宮保袖”。 廉潔奉公不貪絲毫 次子修繕舊屋遭痛罵 作為當時著名的官場“怒漢”,左宗棠一直遭到同僚的非議與彈劾,但卻沒有貪污受賄之類的指控,熟悉大清官場的美國人貝爾斯感慨道:“對他的指控中,唯獨沒有貪污公款這一條。左宗棠最強硬的對手從來未能指責他從公款中攫取一個銅板據為己有。”在崇尚奢靡享受、動輒“滿漢全席”的大清朝,左宗棠絕對是一股清流。 他本人如此,希望家人也這樣。在一封家書中,他寫道:“付今年薪水銀200兩歸……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財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 68歲那年,左宗棠曾寫下一紙遺書:“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尤其是作為貧寒出身的大員,左氏最為擔心的是暴發戶心態毀了後人,所以次子孝寬修繕舊屋,也遭他痛罵:“貧寒家兒忽染腦滿腸肥習氣,令人笑罵,惹我惱恨。” 左宗棠的忘年交林則徐,相傳有一句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林則徐是左宗棠真心崇拜之人,這句話,無疑對他影響很大。 每年養廉銀子二三萬兩 給家裡只寄200兩 細節最能洞悉人性。關於左宗棠,說說兩個細節: 其一,左宗棠對家人很“苛刻”,他長年在外當官打仗,夫人在湖南老家,拖家帶口,一大堆人,但左宗棠每年給家裡只寄200兩銀子。左宗棠缺銀子嗎?錯,朝廷每年撥給他個人的養廉銀子就有二三萬兩。 此外,他常年帶兵,經手大量的軍餉,尤其是西征新疆,從朝廷到地方,多方籌集軍費。據統計,六年間累計軍費花費不低於六千萬兩。在清朝,這可是帶兵主官一筆了不得的油水,但左宗棠卻並不貪占一絲一毫。 其二,左宗棠是個愛錢如命的吝嗇鬼嗎?錯。他的下屬劉典去世,他一次性便給了其家屬6000兩銀子撫恤。長子孝威在京趕考時,他還特地囑咐兒子去錢莊取1000兩白銀,設立資助湖南籍貧困考生回鄉路費的“獎學金”。孝威不重視此事,讓一個人品不咋的的同學去取錢,左宗棠知道後,還寫信罵了兒子一頓。 要求後人“耕讀傳家” 家族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為見到太多被錢財敗壞的子弟、家族,左宗棠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就是後人“愚而多財”,因此他一直在避免自己家人陷入“富貴陷阱”。 左宗棠不聚財,雖然收入豐厚,但每年給家裡只寄200兩銀子,余錢都用在扶貧救災和修城牆、辦書局書院、資助西征軍糧餉。在福建時,聽說魚雷、水雷威力大,他還自掏巨款,購買一批魚雷、水雷來裝備海軍……他用這種散財方式,讓後人徹底打消依賴心理。 左宗棠出身貧寒,奮鬥多年,終成國家重臣,自然不可能讓子女再重複自己當年貧寒的生活,但是,“耕讀傳家”的精神不能丟。 在湖南湘陰左氏老家,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副對聯,這是左宗棠對後人的要求:“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是好子弟,耕田讀書”——這是左氏家族安身立命之本,即使回到原點,也能活得很好。 以研究左宗棠著稱的湖南作家徐志頻在《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一書中,寫了這麼一個細節:到了左宗棠孫子左念恆一代,清朝覆亡,左家再無家產可資,境況與左宗棠當年寒士情形相似,但在艱難困苦中,左家照樣自強崛起,人才輩出,成為各領域的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