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书里读过一个乾隆下江南的故事,冬日清晨天还未亮,雾蒙蒙的江上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龙船上的乾隆望见,就问身边的纪晓岚:这些早行之人,所为何来?所为何往?纪晓岚随口答到:无非名利二字。
有很多写早行的诗,唐代温庭筠(812年-870年)的《商山早行》是著名的一首: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9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诗大约写于这个时候。其时是唐朝晚期,社会秩序日渐混乱,消沉的诗人和诗都多起来。远游的客人早晨出行,想起家乡,生出些许悲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诗眼,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境由心造,心随境迁,好。宋代欧阳修评说“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也是这个意思。落叶满山,枳花为秋色添一点靓丽。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汉宣帝陵墓。“杜陵梦”或许是此行前不久在杜陵的梦,也许有居江湖之远而思庙堂的意思。诗人怀着济世的心,尽管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终其一生落拓潦倒。想到此,对诗人羁旅悲凉的心情,就可以多一层理解。水塘中的野鸭大雁,倒是多几分自在。
类似的境界,与温庭筠同时稍早的刘郇伯也写过。
镇静人犹寝,天高月自凉。
一星深戍火,残月半桥霜。
客老愁尘下,禅寒怨路旁。
青山依旧色,宛是马卿乡。
“戍火”一般都解释成戍卒燃起的篝火,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天象?了解星相的朋友帮忙解释一下。“残月半桥霜”诗如画,联系后来的“禅寒怨路旁”,既然蝉犹在鸣噪,天气当
不至于太冷,半桥霜也许就是半桥的明月光吧。客老愁尘,寒蝉凄切,有一种感觉它叫做荒凉。“青山依旧色”算是一个温暖的小小转折,司马相如也被称为马卿,四川人,“马卿乡”大约是指诗人自己的家乡,难归的家乡是遥远的寄托。
刘郇伯是太和年间(文宗,827-836 年)进士,生平不详。《全唐诗》仅收此诗一首,却是好诗。刘郇伯略早于温庭筠,早行诗的写作时间也应该早一些,很有可能,温的“人迹板桥霜”,从刘的“残月半桥霜”有所借鉴。
说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后人常也提及宋朝陈与义的早行诗,似乎是在和温庭筠争一个“早”字: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无利不起早,功名利禄之于众生,古今大体是一样的。尽管很多时候,忙来忙去也是空忙。早晨的月色清寒里,该有几分旅人的期待,远游的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