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里提到“山东”的地方很多。司马迁《史记》中提到“山东豪杰”,几乎带有褒义的倾向了。唐初太子建成与李世民争权,太子谋士魏征王圭的建议中,结纳“山东豪杰”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见山东之重要。 当然古人笔下的山东与现在是不同的,我好奇查了一下,好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至少在唐宋以前,“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最早有时是指在秦国境内的崤山以东地区,后来更多时候所指范围更广大一些。崤山位于现在的河南灵宝境内,从地图上看,崤山在西安与郑州之间略近西安。崤山的东面首先是现在的河南山西,然后是安徽北部和河北南部,最东面是山东和江苏北部。现在的山东省区域,是明清时候才确定下来的,在最东边,差不多距崤山最远。从唐朝初期的政治形势上理解,上文魏征的建议中,山东应该主要是指现在的山西河南境内,更靠近长安的那些区域。 秦朝的舆论控制是严酷的,唐末章碣诗咏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名句。这诗和故事,毛泽东都很熟悉,他的选择是做得更坏一些,结果他的朝代也更短命,身后甚是凄凉。诗中的“山东乱”指的是秦末的起义,开始重要的有以下几支: 1。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北部宿州东南)起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 2。项梁和项羽杀死会稽郡太守于吴(今江苏省苏州)。 3.刘邦亦起兵并攻下江苏沛县。 可以看到,这里的山东乱,开始发生在安徽的北部,江苏的南部和北部,距离秦朝的统治中心陕西咸阳较远。其中项羽起事的苏州,不论古今的说法,都是典型的江南了。诗人章碣眼里的山东,已是其大无比。 “山东”一词的涵义,(唐和唐以前的)古代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 五味网友讨论,这里作一点补充:“关东”和“山东” “山东”已经在正文中解释过,可资参照。 章碣的诗现在有两种常见的形式,“坑灰未冷山东乱”或“坑灰未冷关东乱”,我见到的全唐诗采用的是前一种写法。据说唐末五代人编的 小说《唐摭言》中引用的是“关东乱”。 从意义上来说,两种句子都可通。 一般历史上,“关东"是指的潼关或函谷关以东。从长安出发往东走,第一个要过的是陕西潼关,距离长安最近,潼关建于东汉。入河南後在现在的灵宝崤山附近是古函谷关,建于战国时期,以这个古函谷关来说,“关东”和"山东"是完全一致的。出这里继续往东走,快到洛阳时,有一个函谷新关,是西汉年间修建的。 在秦始皇时期,潼关和函谷新关都尚不存在,“关东”只能是崤山附近的古函谷关以东地区。“关东”和“山东”在这里所指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完全相同,指现在的河南,山西,河北地区,如果延伸一下可以远至内蒙南部,安徽北部,山东,和江苏南部。古人在实际文字中是不是有所区别,还要总结更多的材料才好下结论。 清朝和现在,“关东”指山海关外的东三省,山东也仅指山东一省,与河南山西毫无关系了。 古文(明清之前)里“关东”和“山东”的概念,和现在都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