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三不朽”又如何? |
|
人们总希望死后有一些东西可以遗留世上,好让后人记住他。中国先贤教导我们要“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对士大夫要求要有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出一番大事业,人生也就不虚度,生命便有了价值和意义。儒家重视今生今世,期望以今生的成就获得不朽的意义。就是当你去世后,后人因你在世时所作出的贡献怀念你,你便获得所谓的“哀荣”。也许还会在什么地方刻上你的名字,以志纪念。虽然文人骚客仍会时时受到感受到空虚、失望、幻灭,一般人则总能找出各样活下去的理由安慰自己,使得自己觉得人生有意义,值得活下去。比方说,在家族伦理中,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家族的繁衍,一定要留下后代,对祖先要慎终追远。这叫做“承先启后”,“裕后光前”,这也成为了人生的动力。很多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把后代抚养成人,培养成材。孩子取得了成功,自己脸上也有了光,于是人生也就有意义了。
问题是,人在世所立的德、功、言真能“不朽”吗?以什么标准判断“不朽”呢?对于已逝者来说,这“不朽”又有什么意义呢?古希腊帝国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帝在离开世界时,要人在棺木的两边开两个小洞,好伸出他空空的双手来,告诉世人,他什么也没有带去。诚然,如圣经所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约伯记1:21)。无论在世时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最终什么也带不走,秦砖汉瓦,唐宗宋祖,都成了一些模糊的历史记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