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江南水鄉,主要作物是水稻,用作灌溉的溝渠眾多,河塘成網,幾乎家家都有漁具,人人都會捉魚摸蝦,無師自通。發大水或者是乾旱乾塘時,幾乎男女老少都上陣,撈點葷腥改善伙食。 我從小就愛捉魚摸蝦,印象中多數的周末寒暑假都是小河旁,稻田裡、水溝邊過的,釣魚、釣泥鰍黃鱔、釣甲魚、甚至釣青蛙,摸河蚌,螺絲和毛腳螃蟹,很少空手回家。每年夏天發大水,我都會興奮萬分,夜不能寐,天一破曉就拎起漁具沖向稻田,溝渠,或河邊, 在水稻田和溝渠的出水口用網子抓一桶桶的魚,收穫最多的是鯽魚和鯰魚,偶爾也會有泥鰍和黃鱔。 一。捉泥鰍 我幹得最多的是捉泥鰍。 捉泥鰍和黃鱔很顯然與發大水無關。一年四季都可捉到泥鰍和黃鱔。但季節不同,捉泥鰍的方法也不同,收穫也不同。“三月泥鰍四月鱔”,陽春三月,水塘新綠叢叢,拿了“壕”,從水深處放傢伙,另一手拿三角形、底邊上一串竹筒的東西,往水深放“壕”處趕,每次收穫豐盛,而且全是泥鰍小苗,做“泥鰍鑽豆付”鮮嫩好吃。先把泥鰍養幾天,天天換水,讓泥鰍肚中的泥吐乾淨,水中再無沉泥,就可以了。先將豆付放入碢鍋中煮開,然後將活鰍倒入鍋中,泥鰍遇熱,亂跳亂鑽,很快就不動了,泥鰍和豆付粘在一起,過一會就煮熟了。 四月之後,細雨杏花落,春暖桃花開。 麥收後農田開始翻整,但還沒有插秧, 灌上水泡着,插秧前再細耕平整,這段時間正是捉泥鰍的黃金時節。天氣暖和了,田裡又有水,憋了一個冬天的泥鰍和鱔魚開始出來覓食。這時的捉法叫做“照泥鰍”或“照黃鱔”或 “照魚”,也就是打着手電或提着煤油燈在水田裡捉。當然空手是抓不到的,需要用“鉗子”。方法很簡單,入夜,蛙鼓四起,左手拎個桶,打着手電,右手拿“鉗子”,赤腳下到水田裡,看見泥鰍或黃鱔,一鉗子下去夾中,放進桶里就行了。田裡水很淺,要夾中並不難,只要眼神好、有體力就行。收穫最多的是泥鰍和鱔魚,偶爾也會在連着河的水溝里夾到鯽魚。但要小心蛇。蛇也喜歡夜間活動,出來覓食。我差不多總是要穿靴子防蛇,沒法下水田了,就只在田埂上轉轉。就這樣,每次都抓一桶的泥鰍和鱔魚。可惡的是,有時一不小心, 摔到水田或者水溝里,一身泥水上來還把桶里的泥鰍黃鱔跑光,至今記憶深刻。 夏天也可以在水稻田埂上“照泥鰍”,但水稻已漸漸長大,不易看見泥鰍,收穫最多的是黃鱔,一個晚上的收穫也不多。最好的方法是釣泥鰍。晚上在水稻田埂邊插上許多小棍子,小棍子上面的線的一頭有一個小竹籤或針。 竹籤或針穿到蚯蚓里,泥鰍黃鱔吃下誘餌後,小竹籤或針就把泥鰍黃鱔的嗓子卡住了。然後就一遍遍的來回穿行在水稻田埂上收泥鰍黃鱔了,往往一個晚上收穫半桶。 金秋,稻田收割完畢,在耕牛在稻田邊自由吃草的同時,把稻田邊的水溝舀干,然後一段一段刨淤泥,不久便有滑而涼的活物在手縫間遊走奔逃,這樣就抓到泥鰍了。冬天,泥鰍黃鱔隱藏在種植紫雲英的水稻田或溝渠的爛泥洞中過冬。這時要在水稻田裡仔細找泥鰍黃鱔的越冬洞口。一旦找到洞口,用釘耙翻開泥土就能抓到泥鰍黃鱔了。秋冬天的泥鰍大多肥大,很是喜人。 記憶中,捉泥鰍黃鱔一直伴我到進高中。高中期間,偶一為之。大學期間回家鄉,泥鰍黃鱔這些東西已漸漸變得越來越少了,烏龜甲魚都已絕跡,於是息業。讀研究生期間,沒有工資,只有少量津貼。太太妊娠懷了孩子,需要加強營養,於是重操舊業,拿起“鉗子” 捉泥鰍和黃鱔改善伙食。好在太太住在魚米之鄉的富陽,整體生態環境尚好,一個晚上也能抓到半桶泥鰍黃鱔。把泥鰍養個兩三周,吐盡泥吧清空腸胃以後,剖開洗淨,清蒸,麻辣,紅燒,油煎,水煮,干煸(焙),十八般武藝齊上場,色香味俱全,每日一道不同的菜,太太吃得津津有味。但後來富春江畔建了幾大化工廠和造紙廠,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再加上農田使用農藥的增加,環境污染的加劇,大量農田用於建房,池塘水都是黃而發臭,大部被淤平了,待我們離開富陽時,泥鰍黃鱔也越來越少了。去年回去了趟,發現人少了,草和樹多了,小河裡的水清澈了好多,但不知道其中的魚兒是不是也恢復了些。 但沒人再有興趣捉魚摸蝦了。兒時捉魚摸蝦的樂趣成為遙遠的回憶,一個向下一代述說的神話。。。。。 來了美國,當農民種水稻多年,還沒見過泥鰍黃鱔,烏龜甲魚到處可見。帶孩子一起釣魚成了主要的戶外活動,捉泥鰍黃鱔只能留在夢中了,雖然太太時常會嘮叨泥鰍黃鱔的美味。 或許哪一天也能帶着下一代去抓泥鰍黃鱔也說不準。 泥鰍 泥鰍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體細長,前端稍圓,後端側扁。體灰黑,並雜有許多黑色小斑點,體色常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泥鰍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底層,常出沒於湖泊、池塘、溝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層,對環境適應力強。除西部高原地區外,自南到北各處都有此魚生長。 黃鱔 黃鱔(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鱓魚、羅鱔、蛇魚。 合鰓魚目(Synbranchiformes)約15種細長鰻形魚類的統稱。與真正的鰻鱺目(Anguilliformes)無親緣關係,而與鱸形目(Perciformes)近緣。產於熱帶淡水或鹹淡水水域。體長約20.70公分(8.28吋),無鱗或具很小鱗片,背、臀鰭很低且繞過尾端相連續,鰓通常僅於喉部有一外鰓孔。一些種類的鰓本身很小,依靠通過喉部或腸的黏膜吸入的氧進行呼吸。在東方是有價值的食用魚類,往往蓄養於池塘或稻田中。黃鱔 (Monopterus alba):無鱗,在淺水中能豎直身體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氣儲存於口腔及喉部,所以顯得喉部腫大。廣泛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普遍的淡水食用魚,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產,棲息在池塘、小河、稻田等處,常潛伏在泥洞或石縫中。夜出覓食。生殖情況較特殊,幼時為雌,生殖一次後,轉變為雄性,這種雌、雄性的轉變現象稱為性逆轉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