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北京部落  
天南地北胡侃  
https://blog.creaders.net/u/2015/ > 複製 > 收藏本頁
我的名片
北京部落 ,58歲
註冊日期: 2008-11-03
訪問總量: 366,629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D教授
· 長椅上的銘牌
· 救濟金發放日
· 夏日京城
· 帳篷城
· 藏女
· 難民二則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異鄉生活】
· D教授
· 長椅上的銘牌
· 救濟金發放日
· 帳篷城
· 藏女
· 平安夜裡的烤鴨
· 冬至里的饺子和汤&#
· 托關係
· 與感恩節無關的事
· 滑冰的記憶
【東拉西扯】
· 難民二則
· 此处省略8964页
· 日記的變種
· 胡同里的宿舍
· 退休金
· 雨
· 領救濟金的日子
· 新簽證規定犯眾怒
· 中國沒有訴苦的地方
· 無法的國度
【故鄉情】
· 夏日京城
· 冬至里的饺子和汤&#
· 滑冰的記憶
· 由郵筒想到的
· 火熱的北京
· 胡同里的宿舍
· 退休金
· 雨
· 新簽證規定犯眾怒
· 回京受罪
【東遊西逛】
· 另類游
· 被迫休假
· 走馬觀花哈瓦那
· 來到紅都哈瓦那
· 困在坎昆
· 去阿拉斯加休息
· 滑稽英文標誌2
· 滑稽英文標誌 1
· 中國城的髒亂差
· 美國飛地之行 (上)
存檔目錄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9/01/2023 - 09/30/2023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6/01/2017 - 06/30/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1/01/2014 - 01/31/2014
12/01/2013 - 12/31/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5/01/2013 - 05/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01/01/2009 - 01/31/2009
11/01/2008 - 11/30/2008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胡同情
   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長大的。二十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時常關注我的成長之地,尤其關注北京老城胡同。每年回北京時,這胡同情總牽着我追尋正在消失的胡同。有空時,會獨自一人在胡同里轉悠,用相機捕捉熟悉的景物,仿佛在追尋幼時的記憶,彌補舊時的遺憾。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上過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都在胡同里。在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學、老師和鄰居,有已變成老梆子的幼時小夥伴,有被我偷摘過的果樹,有曾被我用繃弓子打碎的路燈,有曾歷史上留下暴力的痕跡,有……。

    北京老城是由胡同編織出來的。胡同是一排排民宅前面走人的通道,一般為東西走向,也有彎彎曲曲的。南北走向的通道一般叫街或大街,多是走車走人的路。這一點即使在北京住了一輩子的人也不一定注意過。到北京旅遊的人總是去看天安門、頤和園、紫禁城、八達嶺這些被開發旅遊勝地,卻忽略了老城胡同。到北京,看不看長城無所謂。不看老城胡同,等於沒去過北京,更談不上了解北京。可以說,老城胡同是一部演繹北京人文歷史的辭海。老城胡同經歷了幾百年風雨滄桑,老城胡同收集了人文歷史沉澱,老城胡同遭受過洋人的蹂躪,老城胡同見證過歷代統治者的殘暴,老城胡同目睹過三百六十行的興衰,老城胡同磨合出北京人的性格。

    有鑑於老城胡同的重要性,許多旅行社把胡同游列為遊客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遺憾的是,遊客們跟着導遊瞎串或瞎逛胡同,看的都是歷史上的權貴或名人故居,而不看普通民居。注意:我前面用的是“瞎串”和“瞎逛”。在北京,不能隨便說“逛胡同”和“串胡同”,那是逛窯子的意思,至少在老北京是這個意思。不妨在這裡重提我以前編的一則笑話:一個從北平逃到台灣的國民黨老兵問從北京旅遊回來的孫子:“除了北海和紫禁城”,還逛哪兒了?孫子學着爺爺的京腔答:“還逛胡同了”。爺爺:“真的”?

    胡同是北京的大眾文化的源泉。像許多北京人一樣,我對社會的認識是從胡同開始的。上小學時,趕上文革,常逃學。白天沒大人管,跟同齡孩子野遍了老城胡同。北京老話說,北京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似牛毛。老城胡同寬的能並排走兩輛汽車,窄的胡同美國人走進去會卡在裡面。沒人指點,外地來客在老城胡同里肯定會迷失方向。我就是在這樣的胡同環境裡打打鬧鬧長大的。最熟悉的是地安門、天安門、前門、南北池子、南北河沿、南北長街、王府井和西單一帶的胡同。我打小就識路,幾次從托兒所偷跑回幾里外的家,其間要穿過幾十條胡同。即便在離北京二十多年後,我仍能在剩存的曲里拐彎的胡同里遊走自如,仍記得打完架後逃竄的胡同出口,仍認得出被批鬥的地富反壞右的家門,仍找得到老太婆管理的居委會的位置。那時北京市區比現在要小得多。往東出建國門,往南出永定門,往西出復興門,往北出得勝門,就算到了城外了。出了這四個城門,就能看見莊稼地了。

    歷史把北京老城編織出不同的居民區,把胡同里的民居劃分出不同的等級,也把胡同里的居民分成三六九等。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即使到了人民政府時期,也沒有完全打破老北京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格局。老城胡同里的宅院差不多都是四合院,其中一些最好的已成了政府機關所在地。過去,從四合院門面及格局可判斷裡面住戶的貴賤。富貴者住獨門獨戶大宅門,貧賤者住大雜院。富貴者的四合院裝飾考究,有的還帶前後跨院。貧賤者住的四合院結構簡陋,沒什麼裝飾。四合院無論大小,原本適合一戶人家或幾代同堂家庭居住。不知何時起,不少四合院開始接納了幾家、十幾家甚至幾十戶外姓人家。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城許多四合院變得更擁擠了。居民為增加生活面積,在院內擅自搭建小屋棚,把原本寬敞的院落漸漸地變成了大雜院。

    打記事起,隨父母搬過幾次家,都是圍着老城中心轉,住的都是大雜院。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我童年少年時期,大雜院已很擠了。那時,每戶面積小的不到十平米,一般是十幾平米,超過二十平米算寬敞了。我住過的大雜院居民多數是城市底層人,很少有地道的北京人。三四十歲以上的居民很少有講道地的北京話的。他們來北京之前多是鄉下人,以山東和河北籍居多。在我所住過的大雜院裡,無一個腦力勞動者,連個地富反壞右分子都沒有。同胡同里到有不少地富反壞右,都是在文革時候突然冒出來的。

    大雜院也有富貴街坊,他們住在同胡同里獨門獨戶大宅門裡,裡面主人是當官的,也有社會名流和外國駐京使館人員。大宅門高不可攀,大雜院醜陋不堪。大宅門裡的人輕視大雜院裡的人,大雜院裡的人仇視或嫉妒大宅門裡的人。兩類院落的居民住在同胡同里,卻生活在兩個世界。文革前,他們之間沒什麼往來,他們的孩子因不在一個學校讀書也很少往來。大雜院的孩子上的是普通學校,而大宅門的孩子上的是高乾子弟學校。文革有段時間,孩子可就近上學,因此一些不同背景的孩子才有機會坐在同一所學校里,放學後相互間有時也走動,多是富貴家的來貧困人家玩。大人講,富貴人家門檻高,不容易進。也是在這個時期,我才明白“門檻”的社會性涵義。

    那時,老城胡同院落的門檻是有差異的,有的有半尺高,有的有一尺高,少數門檻可移動,多數是固定的。印象中,大雜院的門檻許多因失修而破爛,或被拆除了。大宅院就不一樣,除門面氣派外,門檻也高,有的門檻之下還有幾節台階。二十多歲時讀了一本書後,才知道四合院門檻下的台階的來歷。那幾節(一般是三節)台階在清朝曾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即使到今天,細心的人仍能注意到老城四合院大門門檻上的差異。

    除門檻有高低之分,四合院的大門也不一樣。大雜院的大門總是敞開的,有的在夜晚才關上。而獨門獨戶大宅院的大門總是緊閉的,尤其是裡面的主人是高官時。文革時,家住的胡同口就有這樣一個四合院,那兩扇朱漆大門總是緊閉。大門偶爾開啟時,外人路過能瞥見裡面的衛兵和他們身後的一堵牆(多年後才知道那牆叫“影壁”)。調皮小孩兒路過時也知道躲着走,否則會受衛兵的訓斥。記得那時胡同里還住着個清朝遺留下的太監。聽太監說:什麼朝代都一回事兒,什麼官兒住什麼房子,門臉兒、門色兒(讀mén shǎir)、門墩兒都不一樣。長大後,才明白太監說得沒錯。趕走國民黨反動派後,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繼承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也占據了舊社會留下的最好地段上的最好房產。

    過去三十年,老城區慢慢消失,新城區不斷湧現。有說北京變美了,有說北京變醜了。我覺得北京沒了特色,民居沒了傳統顏色。世界很多名城有自己顏色,北京過去的民居也有。隨着民居改造,過去特有的青灰色基本上消失了。現在,北京與其他城市沒有什麼差別,到處是大廈、高速路和所謂的現代或後現代建築。洋人建築規劃師在自己國家無法實現的設想在北京實現了。北京成了他們的實驗場,成了他們的成名之地。北京許多新的著名建築,包括奧運場館,都是洋人設計的。中國設計師的腦袋哪去了?

    難道北京沒有了別的特色?有,北京的紫禁城、頤和園、北海和中南海是歷史的特色。這些是皇家權貴的庭院,是歷史或古建築學家的感興趣的對象,也是掏遊客口袋的吃人院落。我一向不喜歡皇家權貴的院落,細想起來還有些厭惡。它們讓我想到貫穿歷史中的血腥暴力與狡詐陰謀。也許那些出身權貴的人或希望成權貴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作為普通人,我要看的是下賤人的生活歷史。皇家權貴的院落當然是北京特色,普通胡同民居也特色,大雜院更是特色。

    的確,用鈔票衡量,老城胡同里的許多大雜院不值錢。過去,大雜院骯髒、擁擠、吵雜。按當今標準,大雜院不是人住的地方。住在大雜院裡,取暖、做飯、用水、如廁都不便。除獨門獨戶大宅門,絕大多大雜院沒廁所。少數有,也是旱廁。居民如廁要跑到胡同里的公廁。在公廁,如廁者蹲在糞坑口上,低頭看的是下面的骯髒,在他人面前喪失了尊嚴。半夜如廁,許多人只得在屋內用各種容器接。大雜院用水也是問題。通常是,全院只有一個水龍頭。有的院子連水龍頭也沒有,用水要到別的院子或胡同里的水龍頭去取。冬天時,為了怕水管被凍,夜裡要把水閥門關上。為用水方便,許多人家在屋內或門外旁備有水缸,儲存生活用水。現今,被保留下來的胡同區內大雜院居民在生活條件上除了加了空調和電話外,其它依舊。

    過去三十年,現代化進程碾倒了老城裡一條條的胡同,推走了胡同里破落生活景觀,種植出一片片的“水泥森林”。在剩存的胡同民居中,有許多臨近主要街道的民居被改頭換面,變成小賣鋪、小飯館、酒吧、髮廊。那些仍作為民居的院落,因長年失修而破爛不堪。每年回北京,我都要走進幾個破爛的大雜院看看。有幾次遇到過警惕的眼睛,也遇到過熱心的嘮叨者,見過操外地口音的北漂客,也見過大鼻子洋房客。

    老城胡同區里保存最好的院落主要集中在地安門附近的後海一帶,還有紫禁城、中南海周圍的地方。這些院落中有的是清朝遺留下來的產物,之後變成國民黨、社會名流和富貴者的產物,再之後變成共產黨權貴階層的產物。這些處於北京黃金地段上的大宅門一直用百姓的錢保養着,至今未因逾代隔世而失去往日的權貴氣派。朝代換了一個又一個,大宅門裡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大宅門的門檻依然是那樣高,有些依然由衛兵把守。而那些大雜院卻因長期失修失養,其歷史的風貌不再。

    老城胡同里的大宅門被保留下來了,普通傳統民居在消亡。過去北京最窮最破的南城如崇文門和宣武門地區,除前門附近的胡同,已基本被拆光。在東城和西城,胡同民居保留的相對多一些,這也許是沾了古今統治者的光,因為那裡緊挨着歷代帝王血色的宮牆,那裡曾是至今仍有不少權貴階層的院落。那些未被霸占和被騰出來的四合院已被修繕一新,有的變成新權貴或新富豪的豪宅,有些變成了迎接八方遊客的北京“特色民居”。一些大雜院被恢復“原貌”,變成了獨門獨戶的四合院,裡面迎來了新主人。原來的居民絕大多數拿了點搬遷費後被開發商和官員連哄帶騙請到五環以外去了。誰都知道,在民居改造和居民拆遷過程中獲益最大的是相互勾結的官與商。過去幾年,我參觀過修復一新的“傳統胡同”和“傳統民居”。感覺是,這些胡同和民居除了新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我討厭修繕一新的東西。一旦修了,它們已不再是原來的東西,就如修復文革期被砸爛的文物古蹟。那還是原物嗎?既然砸了拆了,就別在“恢復”了。“恢復”不是在改正錯誤,而是醜化政府過去的行為。

    過去有許多人反對拆除老城胡同,但他們的聲音太小太弱。像做其他事一樣,政府在規劃或拆除老城胡同時是從來不同當地居民商量的。雖然有時也徵求專家的意見,但專家反對意見也不見得會改變當政者的計劃。過去三十年,北京市區擴大不止兩倍。既然擴大了,為啥當初不在老城外開發新城區?我曾瞎想,當政者當初應保留老城區,而在它旁邊建個新北京。世界上許多古老城市規劃是這樣做的。這樣也許能讓更多人滿意。誰願意在傳統破落的老城居住,就讓他們住。不願住的,去四、五、六環外面住。

    許多人認為,現代化就是寬敞馬路、高樓大廈和汽車洋房。二十年前,我也是這樣認為,認為破舊就是落後,現在看法卻不一樣了。世界有許多城市保留着古老破舊的民居,包括羅馬、倫敦、巴黎、斯德哥爾摩、墨西哥城,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在歷史的框架里享有現代化生活。其實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有些四合院內就引進現代化玩意兒,包括電話和抽水馬桶,這些洋玩意有許多在文革其間當作封資修被砸毀,或長年失養失修失去了原有的功用。

    以上是我的胡思亂想。破舊立新也許是世界城市規劃的發展模式,不破怎麼能立?不破怎麼會有拷貝式的高樓林立、燈幻金迷?不破政客怎麼炫耀政績?不光北京,中國和世界許多其他城市也是一樣,保留下來的都是皇家權貴或統治者的歷史遺蹟,摧毀的都是普通民居的歷史遺蹟。難道普通人家的老宅就不值得保留?像這樣發展下去,我相信沒多久北京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胡同了。胡同本是一排排民居或房屋前的走道。如果繼續拆除普通民居,留下的是孤零零的大宅門,其門前的胡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真是這樣的結果,那我的胡同情只能留在記憶里,留在夢裡。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