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打开BBC1频道,常常看到的是<cash in Attic>和<bargain hunting>节目。前一个节目是节目主持人到某个希望拍卖的主人家去(这些主人有些是需要搬迁异地,所以要拍卖不带走的物品;有些是想更新家中物品,使家中的“古董”可以体现价值,即变出现金供现时所需),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并估计一个价格区间,当然也需要主人同意拍卖掉的东西。主人也会给主持人推介他们喜爱又希望他人能够收藏的东西。一般能够拍卖出高价的东西通常是收藏有百年之久的图画(未必是像博物馆收藏的那种名画,而且一般家庭中作为装饰物的油画)以及19或20世纪早期的家具(如柜子、靠背木椅、餐桌等等,通常这些家具做工精细,有些雕刻的花纹图案,即使已经破损,不能供人使用,但是她们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一些祖父、祖母年轻时拉过的小提琴、弹过的钢琴也能拍出很高的价钱,我曾见过一把19世纪的小提琴,竟以3700英镑的高价拍出。也有一些主人认为很普通,但是被主持人慧眼识中的物品,拍得的价钱让主人意外惊喜。今天就有一对盛放威士忌的玻璃容器,形状有些像现在的啤酒桶,可能是20世纪40-50年代的东西。主人家的老奶奶估计是1.5磅(可能当时她买来时也很便宜),主持人说能卖到200-300,最后在拍卖场是以320磅拍出了。还有6只葡萄酒杯,从杯颈的花纹中老道的主持人猜出是19世纪流行的图案,最后以740磅拍出。甚至像小铜哨,也能在拍卖场拍出120磅的价钱。
我们现在的家中有多少是19世纪抑或20世纪初的东西呢?现在的物品中又有哪些是可以长久保存具有让子孙后代收藏,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而保留的呢?我们的东西时尚,如同时装每年每季都在变化着颜色和材质。我们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加玻璃、仿大理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欧洲旅行,因为欧洲人具有良好的保存传统文化的意识,历史的遗迹能被很好地保护,连普通人家都善于保存前辈们留下的“宝贝”,而不会把看似已无实用的东西随意丢弃,即便是非常不起眼的小物品(像玩具、烟斗、餐具等等)。其实这其中媒体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cash in attic节目,每天都在播放主持人到普通人家搜罗到的“宝物”,让这些“宝物”从一家“迁移”到另一家,价值的增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存文化载体的行列中来。欣慰的是中国现在来逐渐有类似的节目了,比如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节目,但是我觉得还不够“民众化”,这些上“天下收藏”节目的东西几乎还不是普通人家流传的东西,都是可以称为“文物”的真正宝物。所以这样的节目还不能很好地起到激励普通民众培养善存意识、文化传承意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