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长沙 (长沙--史上最牛钉子城)
寒山云
四,灾难中的幸运
文夕大火,全世界揪心,当然,这里的全世界不包括日本人,唯一对长沙火灾兴高采烈的,恐怕也只有日本人,这与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肆虐之后的情形截然相反。人心向背如此,日本人必败,于此已可见一斑。
长沙大火之后,日军派飞机到长沙上空拍照,又在广播、报纸中大加渲染,说火后长沙"全城如舔"等等,极尽奚落挖苦之能事。同时,日军飞机还在长沙及附近地区撒下传单,传单上牛气冲天地写道:"你们今天烧了一个长沙,即使再烧掉十个这样的城市,也休想阻挡皇军的前进,而损失都是你们自己的。聪明的办法就是放下武器,与皇军合作,共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然而,日本人实在高兴得太早了些,这时,他们还不知道,长沙,正是他们失败的开始。
至于长沙大火在抗战中的作用,现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以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已成强弩之末,需要兵力来消化刚刚占领的新区,短期内根本没有攻取长沙的计划,火烧长沙完全是蒋伟人的判断失误,对于阻挡日军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这种看法现在看来好象挺有道理,但未免马后炮了些。长沙大火时,日军兵锋已至离长沙仅120公里的新墙河,谁也不敢担保日军不会立即攻打长沙,华军统帅部毕竟不是日军统帅部,无法知晓日军的决策内幕,在当时的情况下,执行焦土抗战的政策也没有什么大错,错在高层统筹失误和下面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处置失当。
我以为在这次长沙大火当中,蒋伟人的失误有二,一是命令太急,没有给部下足够的处置时间,如果不是一再急电严令,容部下从容布置,相机处理,结果肯定不会那么仓猝。第二是焚城行动布置太诡秘,如果将焚城行动公开进行,焚城行动就会有更大的腾挪空间,可以先行撤离民众与物资,将损失减到最低。为了抗战大局,深明大义的长沙民众对执行焦土抗战的政策当不会有太多的怨言。这些失误似乎都与蒋伟人的个性有关,作为伟人,老蒋喜欢大包大揽,事必躬亲,不大愿意给部属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点在抗战当中与后来的国共内战当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蒋伟人做事习惯偷偷摸摸,花园口决堤,长沙焚城,都愿意在秘密状态下进行,不敢面对民众光明正大地干,这种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态,反映了蒋伟人性格中优柔的一面,其为人行事的格局远远比不上他的对手--和他同时代的毛伟人。观毛伟人做事,无论好事坏事,都被他干得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从不藏着掖着,这大概也是最后毛胜蒋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争局势从来瞬息万变,即便日军最初没有攻占长沙的计划,但如果没有长沙大火,谁敢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需要,日军不会随时改变计划决定攻打长沙呢?日军侵华的政策是以战养战,长沙大火后,日本人便对攻打长沙失去了兴趣,也在情理之中,日军拿下一片焦土废墟的长沙不但不能养战,还得从其它地方运送物资来补给,得不偿失,盖世精明的冈村宁次绝对不会费老鼻子劲攻下长沙然后让他的士兵站在长沙的废墟上喝西北风。所以,我个人倾向于另外一种看法,长沙大火并没有白烧,它的意义就是让日本人在早就差不多已经兵临长沙城郊的情况下,却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压根就没动过攻占长沙的念头。文夕大火尽管未能最终阻止日军攻打长沙,但却延缓了日军攻打长沙的时间,一直到长沙基本恢复以后,日军才第一次进攻长沙,而这已经是十个月以后的1939年9月了。
有了这十个月,情况就不同了,日本人后来肯定为这十个月悔青了肠子。
1939年以后的长沙,的确不同于以往,因为日军的克星来了,日本人倒霉的时候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