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着没事,聊聊「五毛」。 不知什么时候,「五毛」一词开始在海外中文网站流行起来。而后有人解释,「五毛」就是中共在海外的网络评论员。 「五毛」的说法根据在哪里?被最多引用的是几年前,中国有几个县市举办网络评论员学习班的报导。还有一种说法是,某个商业网络社区为了提高点击量,雇用学生上网跟帖炒帖,每个跟帖付劳务费五毛。事隔不久,恰逢许多地方的党政宣传部门公开招聘网络评论员,于是,「五毛」这个称号便被栽到了网络评论员的头上。 应该说,「五毛」从中国大陆出口到海外,还真是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2008年12月10日的瑞士《20分钟》报,以《中国网民批评萨科齐可能从中国政府处收到相应费用》为题称,“萨科奇与达赖会见之后,中国人对此反应‘恶毒’。对萨科齐进行批评的网民可能收到中国政府的相应付费。”“中国网民发表的每条批评都能赚取5欧分。” 报道中称,中国政府反对上周萨科齐与达赖的会面,“被冒犯的中国网民对其的批评声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萨科齐被称为“历史白痴”和“罪犯”。但报道援引法国 《论坛报》的说法称,所有这些批评应当都是互相关联的,因为一些中国网民可能因为批评萨科齐而获取费用,“网上每条针对萨科齐的批评发言可以赚得5分钱。 ”(报道的原 文:http://www.20min.ch/ro/multimedia/stories/story/Des-internautes-chinois-payes-pour-critiquer-Sarkozy-19073155) 看来﹐一些「客观公正」报导新闻的西方媒体﹐真是太了解中国的国情了﹐太NB了。当然﹐一些在海外中文网路上大贴「五毛」标签的丑们﹐对此也是「居功至伟」﹐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瑞士《20分钟》怎么会在以如此脑残的报导﹐雷倒世界﹖那时我就提出过,为什么笑话总是出现在那些人身? 对于我们所知道的中共,一个常识是,文化思想领域,中共一定占领并且还要导向。当传媒业发展出新的领域网络媒体时,中共当然也要占领,因此培训网评员就如同培训报道员一样是为了保持舆论的导向,这对于中共来说是很正常的。当然,以「五毛」戏谑网评员,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网络口水,不过就是如此。问题是,把所有不同意见的文章和评论,都视为是网评员之作,抓「五毛」乐此不疲而导致「五毛」帽子满天飞,这就要加以分析了。 我曾经放言过,在海外网站和论坛,当我们谈到独、运、轮甚至带路党时,我们一定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真实的例子,我们可以给出姓氏名谁;但是,当抓「五毛」时,有谁能给出真实的哪怕只是一个的例子吗?现在,曾经冠名过他人「五毛」头衔的韩寒,因几篇谈革命、民主和自由的浅显文章也被「五毛」了。 其实,到处抓「五毛」的现象并不算新鲜,在鲁迅时代的斗嘴文人们,就相互指责过是拿日元了还是拿卢布了。这里的问题在于,由讨论问题、交流甚至碰撞观点而转为抓「五毛」后,也就从讨论问题,转向了探询、猜测对方的身份和动机以及为谁服务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动机论。指责对方受某党指派、带有任务因此动机不纯,因此对方的观点就一定是错误的而不值一驳,这就是抓「五毛」者的内在逻辑,也还是典型的因人废言;而很滑稽的是,到处抓「五毛」者、以视贴「五毛」标签为网络辩论致胜(自胜)法宝者,往往是满口的民主、人权和普世价值。 因言获罪、以言治罪,是我们很熟悉的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政治现实的一个写照,其秉持的逻辑思维就是以言论来判定发言人的身份或动机。现在的抓「五毛」,和那个时代的抓右派、抓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抓阶级敌人,在手法上或思想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不是也同样在制造或是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吗?我们经常批评那个时代的政治导致民众思维不过是非黑即白的那么单一或是永远正确那样的僵化,现在的抓「五毛」,不也是简单化思维或根本不想思维或认为自己永远站在道德最高点的那些人所喜欢和惯用的武器吗?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在老毛的“继续革命”理论里,判定一个人是“人民”还是人民的敌人,其依据就是这个人是“拥护还是反对”某个理论或制度。由此可见,“五毛论”的爱好者们,不论是爱抓“五毛”的还是爱抓“网特”的,尽管政治倾向不同,但其思维逻辑却是如出一辙,出自毛老师的继续革命理论之辙。所以,论坛里常有人指出,极左和极右是一对孪生兄弟,此话不无道理。」 抓「五毛」,也不过是当年红卫兵运动的翻版。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当人们用红卫兵的方式来捍卫某个貌似真理的东西的时候,这个“真理”就可能已经变味了」。 本来,我对自己被冠以「五毛」,也就是一哈了之;但是,曾经冠名他人「五毛」的韩寒也被「五毛」了;网友多为缩脖的万维网在讨论问题时仍处于抓「五毛」贴标签的低阶状态,还真让我痛心。我说过某网友实为中共的镜像,我也希望抓「五毛」的网友,也能通过此文反思一下,把时间、精力、才智用在讨论观点上,不要再大战风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