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论】为什么美国对中国越遏制对中国的帮助越大?
这是一位据说是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评论类)的美国名牌记者。他对中国从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纵向对比,实事求是地描述了现象,并从美国利益至上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作者又从横向对比了中国和美国同时期各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状况,也实事求是地反映出美国的一些滞后之处。 作者想美国所想,急美国所急。他不会像那些海外反共至上的华人、自我瞧不起的逆种族主义者,以及原教旨主义民主崇拜教教徒那样,把中国说得一无是处,或者对美国一味地歌功颂德它的伟光正。作者反而对中国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持续不断强大,从而对美国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而感到忧心忡忡。 从字里行间看得出,作者是非常希望中国政府犯一些决策性的错误,或者希望中国放缓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那样的话,美国还可以在全方位保持世界老大的地位,而不被中国挑战。但是,作者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单方面的“乡愿”其实很难变为现实。而更具可能性的则是中国仍然会持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直到有一天,从这个方面到那个方面,一点一点地逐步超越美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作者依然保持着民主自由霸占道德话语权的高傲姿态,在并没有太多证据的情况下,做出他的判断,或者说仅仅是希望,中国的这种非民主的权威体制,终有一天会使经济发展停止,然后进入崩溃阶段。 而在另一方面,作者言不由衷的内心矛盾感,在下面一个例子中表现得活灵活现。作者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放缓,同时却又批评中国这种权威体制下的国企“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按照他的观点,中国的国企由于有着上述种种弊端和问题,最终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但这对于减少乃至消除中国发展强大而对美国产生的威胁性,不是很有帮助吗?作者干嘛还要抱怨呢?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国的国企不行,必须要对之做出西方可接受的改革。然而,中国的国企问题成堆,逐渐消沉,这会使中国变弱,对于美国来说,这不是天大的好事情吗?那为什么还要提醒中国人改正“错误”呢?就让中国继续“没事、没事”地带病发展,那不是更好?由此可见,这位美国名记,其实他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骨子里还是带着西方人对中国始终不变的刻板印象和僵化思维。 相比那些戴着墨镜看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位名记总算是换了一副透明的老花镜了。看得是比墨镜清楚多了,然而,还是那么朦朦胧胧的。 也许,这就是美国的命吧。 中国古代的兵法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不知道美国人到底是因为还在秉持着世界第一的骄傲感而故意不想看清中国呢,还是真的已经到了老眼昏花的地步而真的看不清中国呢? 我也不知道。
大卫·莱昂哈特:美国在哪些方面没有读懂中国实力?
大卫·莱昂哈特美国记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2020-01-24 08:19:45 来源:观察者网
【文/ 大卫·莱昂哈特】 中国领导人思考问题往往以几十年为范畴。一个十年刚好覆盖两个五年计划,足够见证国家轨迹真正的变化。 1月16日《纽约时报》刊文《美国在哪些方面没有读懂中国实力》 碰巧的是,在刚刚过去两个十年的尾声,我刚好都在中国度过了。第一次是2010年,第二次是2020年。我通过观察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这十年过得非常好。 没错,中国仍然面临许多大的问题,比如香港。但如果按中国领导层最重视的指标来看,中国在2010年代的进步是显著的。它的经济更加多元,科技更为先进,社会管控能力更强,在亚洲的地位更高了。简而言之,中国为了缩小跟美国的差距所做出的努力,大大超出十年前的付出。 许多美国人知道中国正在崛起,并对此感到焦虑。但我在真正去过中国之后,感觉美国人在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的焦虑是错位的:中国并没有处心积虑地寻求取代美国,甚至也没有想着跟它平分秋色。中国面临许多切实的挑战,包括香港问题、地区分离主义、臃肿的国企以及即适龄劳动人口减少。 中国之所以在地缘政治方面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各个方面来看,它的对手美国这十年过得都比较糟糕。中美两国这十年都有进有退,区别是中国进多于退,而美国则相反。 在美国,大部分人口的收入、财富和预期寿命都停滞不前,导致了国民愤怒,加剧了政治分歧。这个现象的结果是选出了一个机能失调的政府,它侵蚀了美国很多原本相较于中国的优势领域。今天的美国开始克扣教育、科学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而曾经这些领域正是美国赖以成为世界大国的资本。美国还在放弃自身软实力——这是构成它卓越地位的核心部分。 美国政府预算用于教育、基础设施的非国防支出在逐年减少(图自:美国白宫官网) 特朗普扮演的角色很能说明问题。与前任总统们相比,特朗普更愿意正视中国造成的战略威胁。然而,他对抗中国的手段是如此笨拙,以至于反而帮助了中国。 特朗普不但没有组建联盟(包括一些亚洲国家)来制约中国的崛起,反而还疏远了现有的盟国。他不但没有大打民主牌,反而一边破坏美国国内法治,一边与各个独裁政权眉来眼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中国经济学家金刻羽说得好,特朗普是献给中国的“战略大礼”。 最近的中美贸易争端就是个典型例子。特朗普政府选择走比往届政府更强硬的路线本来没有错。但在实施单方面制裁之后,他接受了贸易停战协议,而该协议并没有有效化解中美之间的核心分歧。 当前的美国似乎不太清楚自己究竟应该扮演全球的民主领袖还是狭隘的自我保护者,这种混乱有利于中国。近一年来,特朗普政府要求61个国家禁用华为公司下禁令,但只有3个国家响应,显得颇为尴尬。如今,法国总统马克龙认为,欧洲的自我定位应该是与中、美形成三足鼎立,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作为美国的盟友。 关于中国究竟是强是弱,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争论不休。答案是两者兼而有之,但中国未来的方向很明确,它在一天天变得更加强大。 拿我两次访问中国的经历作比较,中国经济成熟之快尤其令我震惊。尽管增速已经放缓,从2010年代开始的每年约10%的增长到现在的不到7%。整体国力变强是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原因。但是,借用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的话,对于中国而言令人鼓舞的消息是,“增长的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了”。 2010年,当我和中国领导人以及企业高管交谈时,他们从始至终在哀叹两个问题——创新型企业匮乏、居民消费支出偏低。但我这次到中国没有听到这些抱怨。 目前,中国的抖音可能是世界上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青少年中,抖音甚至比脸书(Facebook)更为流行。很有可能会涌现其他的创新者,毕竟当今中国数字经济的一些优势令美国都只能望其项背。 在美国,通常使用数十种不同的应用来支付,比如一个软件用于星巴克,另一个用于亚马逊购物,然后还有航空公司自己的软件等。中国大部分的支付场景都发生在两款电子支付应用上: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人们只要打开一个应用程序,几乎可以在实体店或网店购买所有东西。这种方便简洁进一步鼓励了零售创新,脸书和谷歌都在尝试模仿这种模式。感觉这就是商务的未来。 这也是中国消费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一部分。当前,消费者支出约占中国GDP的39%,高于2010年的35%。在美国,消费者支出约占GDP的68%,“消费主义”一词可能带有负面含义。但这对之前较为贫困国家而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种增长标志着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舒适生活。 我在中国停留的城市之一是南京。它是中国第12大城市,最为世人所知的可能是1930年代日军对中国平民展开大屠杀的地方。南京象征着中国的屈辱史,这段屈辱史后来也成为大众文化作品的题材,比如很多电视剧中日本皇军就是以恶棍形象出现。 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南京正悄然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中产阶级消费文化引擎。14年前,这座城市地铁系统刚刚开通;如今,每年客运量已达10亿人次。地铁里人潮涌动,但非常干净,而且每趟我只用花2-3元人民币(约合28美分或42美分)。继南京之后,全国有将近30个城市开通了地铁,这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地铁客运量最大的国家。南京是2011年开通的京沪高铁线上的一站。南京到北京与纽约到辛辛那提(译注:美国中部工业城市)距离差不多,但南京至北京乘高铁不超过四个小时。 2013年动工、2014年竣工的南京地标“南京眼”步行桥 南京的基础设施让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变得更便利——上班通勤、出门购物或出行度假。最近的一个周六夜晚,在位于南京市中心七层楼高的购物中心——德基广场里,即便已经晚上9点,餐厅家家爆棚,优衣库的过道也挤满了人。 过去十年里,中国在除了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国加大在科研领域的经费投入,相形之下,美国在这方面微弱的增长使得中国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研发投资国。尽管美国科研质量还是高于中国,但是中国与它的差距在缩小。 贸易方面,现在中国不仅是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且是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的最大贸易伙伴。创新方面,按照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长马修•斯劳特在刚参加完北京校友会活动后跟我说的:中国初创企业充满活力,足以吸引越来越多在美国留学的中国毕业生回国发展。 这种贸易往来也逐渐在文化和政治层面产生影响力。只要看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总裁如何试图平息火箭队总经理莫雷涉港言论引起的风波,大家就能理解这一点。NBA高层和许多其他公司高管一样,都知道中国对于他们业务的长远发展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开始告别邓小平时代的谦逊低调。近期,我和比尔•盖茨、亨利•基辛格、亨利•保尔森(译注:美国财政部长)以及许多美国官员和企业高管一起出席了在北京郊区举行的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不难感觉到中国官员底气特别足。一些美国人直接地批评了中国经济政策,但中国官员基本不理会这些抱怨。会上,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说:“中国人民清楚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准备付出什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有信心、有耐心,更有决心。” 中国已经连续三十年超出了世界的期待——当然,并不能保证这种情况将在未来十年中可以继续下去。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越发警惕,使得中国外交道路更为艰辛。中国经济必须应对房地产信贷规模过高,必须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未来25年中国将面临劳动年龄人口骤减,这可能会带来近三十年来最大的挑战。 从现在开始的今后十年里,不难想象要么中国将成为美国更强劲的竞争对手——主导太平洋区域并领导由威权主义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要么成为实力较弱的国家,在处理国内外矛盾方面左支右绌。对第一种可能性,美国应感到紧迫感。 初冬时节北京故宫的庭院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我参观了紫禁城,这是近年来经过修缮的古老皇家宫殿,它在某种意义上提醒着人们,强大才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为了整理此次旅行的思路,我坐在一个庭院里,掏出了我在2010年走访中国期间列的两张单子。 一张单子上写了中国在未来几年为了增强国力需要做的——增加消费者支出、加强科学领域发展、提升创新性等等。另一张单子上列出了美国维持大国地位应采取的措施,比如减少不平等、投资未来项目等。“不断进步”与“停滞不前”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我认为合理的结论是,应该担心美国作为大国的未来。
(观察者网译自《纽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