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19世纪的得道者。 下一个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一句话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种广泛的解释是,“研究世俗学问,知识(或情欲)一天比一天增多;学习大道,情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另一种解释是,你做学生的时候,学习各种概念,思潮,主义,于是乎学识越来越好越多,这就是为学日益。什么是”为道日损“呢?当你工作时,需要把你学的概念,主义逐步“丢掉”,把握现实,因地制宜反应对现实规律加深理解,概念越来越少了,这即是为道日损。还有很多种解释。 我以为,理解这两句的关键是,什么时“学”,什么是“道”。其实简单,学就是学问,道就是规律。那么老子的那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学识是越学越多,掌握规律需要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才能掌握规律。再说简单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本质就是道,就是规律。 当年我的导师告诉我,读一本书(科学方面的),要读很多遍,才算读懂了。学习化学热力学时,很繁琐,概念很多,要记的要理解的东西太多。再读的时候,发现要记的东西少了许多,理解则是更深刻。后来读了很多遍,发现只要记住和理解“化学势”这一个概念就可以了。 读一篇科技文章,只要能理解它的总结就可以了。这个核心的总结就是“道”,而不是很多细节数据。 郑板桥的“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和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几乎是同一个意思。聪明就相当于为了聪明必须多学习每日努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那样的辛苦。真正学会和人打交道,就要糊涂些。当然这时候的糊涂,不是让门板夹了后的糊涂,而是了解了待人接物的真谛后,不拘形迹的那种“糊涂”。 道德经中的道,其实就是规律的意思。理解了这一点,道德经中的很多话都容易理解了。很多人把道德经的”道”理解得玄而又玄。又是精神心灵,又是飞升羽化。寻道的人很多,有的苦思冥想,读书万卷,有的去深山老林里忍受各种困苦,希冀能求得真道。其实没有那么玄。所谓的求道,无非是了解一些事情和一些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罢了。 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无非就是道和道的关系,大道和小道的关系,道和自然的关系,人们如何得道,利用道的方法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科学研究的人都是在“求道”。 爱因斯坦是求道者,他得道的之一,就是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那个方程式,可以解释很多繁复的试验和关系。这个方程式已经到了“无为”的地步,因为这个方程没有涉及到任何物质,无论是铀,是钚,还是其它核裂变,核聚变元素。但是这个方程式确实是达到了“无不为”的地步。所以他是物理学在19世纪伟大的求道和得道者。 门捷列夫是十八世纪的化学得道者,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在他以前,化学现象很多很繁杂,很多人真正是“为学日益”。只有到了门捷列夫时,才是“为道而损”。后人们也不需要记忆那么多的化学现象。 一般的科学家只是求得些“小道”。当然,很多科学工作者每日都在耕耘不已,他们是在贡献于“为学日益。”的数据和现象,为了将来能求得小道,大道的大小科学家贡献自己的本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