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在苏北农村,是家中的长子。六十年代初,他初中毕业顺利考上了高中。可是家里人口众多,在村里做会记的爷爷无力继续供他外出求学,于是求着人,在村里的小学给他谋了个民办教师的职位。那一年,他虚龄十六。父亲那时候的学生都是村里农民的子弟,学生们毕业后也都顺理成章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子承父业,当时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岁月悠悠。父亲做了很多年的民办教师,等他以前的学生们一手牵着羞涩的孩子,一手捏着两块钱到村里的学校,来给孩子报名上学的时候,他却仍然是个民办教师。唯一不同的是,他在村里的地位越来越高,年纪轻轻就被村民们尊称为“先生”。地位虽高,他的收入却是极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他好像一个月赚七块钱。那时候物价极为便宜,一斤上好的新鲜猪肉要价七毛九分钱。即便如此,全家一起吃肉总是极为少有的事。不是不想,而是父亲跟那时大多数的村民一样,囊中羞涩,实在没有高消费的能力。记得有一次他十分高兴,估计是遇到了一些让他意想不到的好事,午饭时分,为示庆祝,他掏出两毛钱,让七八岁的我到村里的刘屠户那里买肉。不过年,不过节,也能吃上肉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我一溜烟地跑到刘屠户的肉摊子前,递上拽得紧紧的两毛钱。没有想到刘屠户十分为难。他手艺再高,切一块二两五重的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后来回想起来,父亲自己不亲自来肉摊买肉,一定是看不得刘屠户不好看的脸色。
民办教师也有打牙祭的时候。每年开学的前几天,他照例会到镇里开几天会,每天都有公费招待,八人一桌,有数道有鱼有肉的菜肴,白米饭管饱。每年一次的这种享受是做老师为数不多的福利之一。有一年他早晨出门开会,晚上天刚擦黑就风尘仆仆地回到村里,一回来就嚷着向母亲要饭吃。父亲放弃镇里带肉的好饭菜不吃,这让母亲十分惊讶,不禁慌乱地仔细询问。原来父亲到镇里开会,听到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不久前刚翻了身的邓矮子主张国家要恢复高考,大伙儿要凭成绩,而不是凭领导干部的推荐进大学了。他不顾饭点临近,拔脚就走,一口气走了25里的土路,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中。那一天,是八月里最闷热难当的一天;那一年,是公元1977年。
爸爸的弟弟当年高中毕业,已经不得不回到农村捏了两个月的锄头了。锄禾日当午,他方知正午日头火辣,生为新时代的农民生活十分不易。爸爸从镇上回来,当晚立即找到爷爷,说服他从第二天开始,不再让叔叔下地挣工分。再火速把叔叔找来,让他把以前的课本收集起来,连夜开始温习功课。叔叔年幼聪明,经过几个月的悬梁刺股,果然在高考中力战群雄,顺利考上了城里的师范学校,三年后毕业,回到镇上的中学,成了一名吃公家饭,拿很多工资的公办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