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下午与老公一起来到Technology University的数学系大楼(MiB)听老公在SPA(Stochastic Process and their application)上做题为“Functional Inequalities and Applications”的大会特邀报告。这是我第一次坐在国外大学的数学系学术讲堂上感受严谨的学术气氛。来自哥廷根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给老公做了简短的学术背景介绍后,老公就开始了他的滔滔不绝的演讲。这个大厅可以容纳600人以上,综黄色的实木地板,四周的墙壁全是实木的竖条。阶梯状的椅子和折叠的小桌板也都是木板制作的。顶部的灯是与地面的阶梯状相对应的一层层的长方体的荧光灯,排成错落有致的平行线。这也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听老公做学术报告。惭愧的是我硕士毕业后就从数学系离开了,很少再参与概率统计专业的学术会议。记得94年在烟台大学我们一起参加概率统计年会,我也没有去听老公的讲座。对于概率领域的知识,所知甚少,当时选择学习统计学,也是由于本科时畏惧随机过程等课程,感觉自己不可能搞懂这些艰深的知识。毕业后只是从事一些统计方法的应用工作。对于老公所钻研的领域更是点滴都不懂。刚毕业时常常数老公发表的文章数,但是读不懂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不过当初看到他的文章一篇篇在国外著名概率和、泛函分析及其他数学杂志上发表,都为他欣喜不已。老公也由于他的丰硕成果而连续两年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并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来到德国做了近两年的学术研究,最近一些年也常到德国来做短期访问。 听着老公不紧不慢的语调,知道他已完全进入他的学术思维中,屏幕上的一个个不等式,一个个定理,都是他独立以及与其他学者合作的智慧结晶,他如同在介绍自己最熟悉的孩子,点点滴滴,无需夸张,无需谦卑,实事求是,数学可以说是最不能有半点水分的知识了,完全是在一个公认的逻辑体系下的推理,尽管可能有的发表的文章还有漏洞,但总有一天会被同行所发现,一篇篇严密逻辑的文章才能得到所有同行认同。 老公常开玩笑地说我们搞教育、心理等社会学科都不是科学,因为经不起推理,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即使是大规模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也未必能全信,因为被试的回答未必真实可信。自己多年来在这方面也深有同感。但从方法论这一方面可以说,目前国内的社会学科还是比八十年代以前要进步很多。更多的学者已经在逐步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教育、经济、社会等问题,而不是以前纯粹是在主观理论的建构基础上来阐释社会现象。 老公的讲座在一阵掌声中结束了,我的这篇短文也接近尾声。仅以此篇短文献给老公——在数学领域拼搏数年的学者,希望他能够不断出新文章,事业日臻辉煌。 |